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旅游 >正文

文化桂林市平乐县|平乐发现密集“穿山组群”

2018-08-05 13:54    

桂林的穿山和阳朔的月亮山因长在景区,早就成了游览胜地而风靡世界。在平乐县南部山区发现8座神奇的穿山,这一座座穿山内径大小不一,山型迵异,洞奇石美,让人叹为观止。更为让不解的,这8座穿山,基本上集中在青龙、同安、源头3个乡镇境内,东西直线距离大约40公里,呈“一”字连线。

踏上平乐这块神奇的土地,展现在眼前的“穿山组群”,有圆形的、椭圆形的、半圆形的,也有方形的。八座穿山,八张面孔。有的山穿孔是正面的,有的是斜穿的,也有的从山底穿孔的。穿山或如虹桥飞渡,或如明月空悬,或如天门高矗,或如龙宫洞开......青龙明月虹桥静卧

在平乐8大穿山当中,跨度最大、造型最秀首推青龙乡的月亮山,被当地人列为月亮山之首。

该山位于青龙乡政府所在地西南方向3公里的莲塘村委会自道村村口处,山势呈东西走向,横卧于一片稻田。山顶部有三个相连的小峰,形同笔架,故当地人又有“笔架山”之称。山中部呈镰刀型镂空,镂空部分几乎全山的三分之一大小。穿孔跨度约在60米,内径高度约40米。近看此山,似虹桥飞架,气势磅礴;远眺好像一轮硕大弯月在碧空中扶摇。于是,自古便有“月亮山”之称。

月亮洞距离地面高约10米,游人轻易就可以进入月亮洞中。走入洞中,仰望拱桥似的岩石上,只见洞孔众多,全是鸟巢。正值夏末,洞中清凉,可观赏到散鸟或在一些石洞口钻进钻出,或擦岩壁嬉戏飞翔;清晨和黄昏,会在这里看到上千只八哥出巢和归巢的壮丽景象。香炉穿山明月高悬

在这8座穿山中,大都数都处于山的中下部位,山不高洞也低矮,虽然游人轻易就可以进入洞中。但由于所处位置低,如果无熟悉带路,外人也不轻易发现。然而,源头镇香炉村的穿山,所处位置最高,即便乘车行驶在国道323线,只要你稍为留意,在公路的西面一个山巅处,你就看见一个山洞如一轮满月高挂天空,形象逼真,蔚为壮观。

香炉穿山,位于源头镇政府所在地西北方向2.5公里的玄武村委香炉自然村境内。该山穿孔在山体的顶端,据目测,穿孔横跨内径约50米,高约30米。在满山郁郁葱葱的树木映衬下,穿山显得格外光彩夺目。

这座山还有一个奇特景象,山底也有一个穿山溶洞,溶洞宽约20多米,高约12米,南北走向。往南约200米后,穿越山体。站在北面洞口,可清晰看到南面洞口的亮光。洞中蓄水,犹如湖泊,钟乳林立,千奇百怪,美不胜收。

此外,香炉穿山南面约2公里的马山也有一个穿山,与香炉穿山相似,该穿山洞也在山的顶部,位置很高。不同的是,该穿洞为方形,形如一扇大门。在山脚仰视,穿山巍峨,高耸入去。穿洞就仿佛“天门”。于是,当地人称其为“南天门”。

除此以外,位于青龙乡政府旁边青龙山“穿山”,青龙乡西南面2.5公里寨宾村的榜山“穿山”,阳安乡西南面2公里石面山村境内的开山“穿山”,阳安乡东北面3公里处的狮子山,阳安乡东北面4公里的蚕山的佛洞均为穿山,这些穿山或高或低,或大或小,造型各异,各有千秋,令人称奇。

“穿山组群”演绎美丽传说

如此规模的穿山组群,集中在这东西距离40公里,南北距离约3公里的一个地域,极其罕见。针对这种奇异现象,在这一带地域民间中,流传着有关穿山形成的美丽传说。

平乐县民间故事集《宾公传奇》中记录了这些穿山形成的原因。古代,在桂北地区南部有一个传奇色彩的堪舆家叫宾公,家住平乐县青龙乡平地村的寨宾自然村,是平乐宾氏人家的始祖。传说他有一根能赶山移海,驱邪降魔的龙骨拐杖,青龙、阳安乡许多的穿山便是他用龙骨拐杖的杰作。

话说宾公因其孙子的叫喊而修仙未果,故发怒用龙骨拐杖撬坏了犀牛口。不久,他带着孙子来到山脚游玩散心。一出家门,宾公看到的尽是石山,阻挡道路,就想把这些山赶走。一来方便走路,二来使平西大洞(地名)一带成为平原,不久就会变成一座城市。于是,他念起咒语,挥动手中的龙骨拐杖,群山象一群鸡鸭一样,珊珊地往前走了,宾公喜不自胜。

当宾公把山赶到离自道村不远的地方时,看到有个妇女在锄地。于是,他柱着拐杖来到妇女跟前得意地问道:“大嫂,你看到有一群山羊从这里经过吗?”宾公故意把山说成“山羊”,以为这样既可以告知大家这些山是自己赶走的,又不泄漏天机。谁知道,妇人回答说:“山羊没有看到,看到一群山从这里经过。”

好了,完了。“山”怎么能走的,天机泄漏了!再细看那妇人,头上缠着白巾,原来是一个月婆子。宾公连叹道“衰气,衰气!”在修仙的人看来,碰到月婆子是最晦气,只要碰到月婆子,什么法术都不灵了。再看那些山,一个个果然不动了。

宾公赶山不成,心中烦燥:“好吧,既然赶你不动,我就划穿你,看你怎么样!”于是,宾公挥舞他的龙骨拐杖对准一个石山一划。只见被他划过的地方就立刻现出一条裂缝。宾公还不解恨,左一拐,右一杖地划个不停。拐杖所到之处,石硝乱飞,有一座石山中间被划出一个很大很大的半月形山洞。这个山洞就是青龙乡最大的穿山--自道村月亮山......

地质学者现场解谜

宾公“划山穿洞”的故事只是在科学不发达的历史条件下,当地人对这一带穿山群组独特的地理环境所作的解释。那么,科学的解释应该是怎样的呢?桂林工学院岩溶地质研究学者闫志为副教授亲临青龙、阳安、源头三乡镇进行实地考察,为我们解开了穿山组群形成之谜。

据介绍,桂北地区在两亿年前的地质时期,除龙胜、资源出现陆地以外,这里是一片浩瀚、温暖的海洋,日积月累的海底沉积物演变成石灰岩,由于地壳的运动,随着地壳上升露出水面。在漫长的岁月里,在水的溶蚀和风化剥蚀,逐渐形成众多奇特的峰丛与洼地、峰林与谷地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在岩石表面布满着众多的石芽、石沟、石林和洼地、漏斗等地貌形态。

在河水及地下水的作用下,形成了地下溶洞和地下河,以及洞内各种各样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等。穿山、月亮山的形状,是受水流冲刷溶石,地面随地壳运动抬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而形成的。按喀斯特地貌的地质规律,一般情况下山的上层有穿洞,山的下层必然也有穿洞。根据闫志为的理论学说,记者一行人在源头镇香炉自然村的穿山及青龙、阳安乡的众多穿山、月亮山得到了认证。

面对众多穿山,闫志为说,平乐县密集的“穿山组群”现象非常特别,像这样集中在一个小区域内形成众多的穿山极其罕见。

来源:陈张 、陶彩忠、 欧文林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