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社会 >正文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邓迎香:揣着字典的党代表还揣着带富的心愿

2018-08-10 04:13    

文/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韦一茜

图/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杜朋城

“我经常带有一本字典在我的包里,不认识的我就在上面找。从一个字都不认识,到现在90%的通用字我都能认识了。”在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邓迎香兴奋地向记者介绍自己的学习成果。

党的十九大代表、贵州省罗甸县麻怀村党支部书记邓迎香接受记者采访

从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到当选村党支部书记、省妇联副主席,再到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邓迎香的内心除了兴奋、惶恐,更意识到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10月21日,在党的十九大贵州代表团集中访谈上,她坦言,“作为一名村支书,我们不要等不要靠,要自己先干起来。”

邓迎香:造出一口井,就可以够全村人喝

“我自己都想不到能有今天,这是一辈子的光荣。”邓迎香对记者坦言,70年代出生的她,文化程度低,是她一直的“心病”。

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她,只记得小时候张嘴读过“a o e”,只认识“上中下”这样简笔画的字,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当作笔画涂涂写写了多年,不知道字里的意思。

因为不识字,她吃过很多亏。

“有一次我在火车站,路边指的箭头写的字我都不认识,去接我的人问位置在哪里,我也不知道。只是短短的几句话,我当时就觉得,什么东西都要自己学到,不然很困难。”

即使带领村民历时近13年,在大山间硬生生凿出一条“麻怀出路”,获得“当代女愚公”“三八红旗手标兵”“中国消除贫困感动奖”赞誉无数,邓迎香始终觉得心里有愧。

“我只是带领乡亲们修通了一条路,还没有带乡亲们从贫困走出来。”每每想到此,肩负重任的不安促成了她从头学习的决心。

2009年,她开始自学识字读文,“我白天在家里干活,晚上就在家里练习认字,每晚都看到12点多钟。”有意思的是,她学字认字的重要方式是看新闻、读报告。“电视上放的新闻有字幕,还有声音,我都跟着学。领导读报告,我也一个字一个字地跟着学着念。我现在自学八年,90%常见的字我都能认识了。”

在她心里,识字就意味着向“有文化”迈出了一大步,而文化知识,就是带动村里发展、脱贫致富的根本驱动力。

“一碗水只够我一个人喝,一桶水只能够我一家人喝,如果造出一口井的话就可以够我们全村人喝。”

如今,麻怀村的变化翻天覆地,邓迎香如数家珍地向记者抖出一串串数字:隧道通了,以前要花6个小时的路,现在走路只要15分钟,来回半个小时;村里人均收入以前才800元,2016元都增到了8200多元,短短6年就增长了9倍多……

女儿:从大字不识一个到走进人民大会堂,你是我的骄傲!

“如果我的文化高一点就好了。”这或许是邓迎香感叹得最多的话语。然而,远隔千里之外的家乡,村民们自豪的心情、倍增的自信心早已传递到了首都。

“我们村里有一个大屏幕,两百多人全程都有看十九大18号早上的开幕式。他们看见有几个镜头我在里面,就把实景(拍下来)发给我,因为人太多,他们就用一个红圈把我圈在里面,好感动啊。”

“他们跟我说,你坐在第三排,离总书记好近啊。他们还问我什么时候回去,要我把总书记的报告说给他们听。电话里说,见到了总书记要我替他们问个好,没有总书记没有党就没有这么好的政策。”

从家乡传来的喜悦,让邓迎香动情不已。她说,上面一根针,下面千条线。家乡的发展,脱贫攻坚的实现,是基层的群众跟着主心骨才能干出来的,而这个主心骨就是党。

凭着一股执拗劲儿,邓迎香开山辟路的故事仍未完结。如今,她的“愚公精神”又延续在带领着贫困群众们“开凿”新的致富路上。

下一步,麻怀村将逐步增强“造血功能”。靠近“中国天眼”景区,让邓迎香和村民们看到了发展的区位优势,未来将推动乡村旅游业,再通过养鹌鹑、黑毛猪,以富带穷,成立自己的专业合作社……

她告诉记者:“我女儿说,你能够从一个大字都不认识的人走到今天,走进人民大会堂,你是我的骄傲!”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