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社会 >正文

揭秘:阜阳老街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2018-08-10 04:50    

在阜阳北关诸大街中有一条较宽的一条老街,叫做玉石街。沿解放北大街向北行大约400多米,就可看到路的东侧有一条东西向街道。

这条街道大约300米长,宽约5米。

据说,它的得名,与这条街上一位节烈孝女有关。

揭开一段感人的故事

大约在清朝的时候,小街上住了一家姓杨的,杨姓之子娶了本城一位女子吕杨氏,夫妻俩举案齐眉,感情很好,并生有一子。

大约一年后,杨家这位儿子因病去世。在那个时候,平民百姓特别是女子碰到这种情况再婚再嫁也属寻常,杨家公婆为此也劝媳妇“再走一步”。

这位媳妇看到孩子尚幼,而且公婆年纪又大,乏人照料,发誓不再改嫁。

于是悉心拉址孩子,尽心照料公婆,使小孩长大成人,把公婆养老送终,自己也终老其家。杨家这位媳妇去世后,媳妇的娘家为褒扬她的节烈孝行,遂在这条街的西侧立了两块白玉石牌坊,上面记述其事,这个牌坊的正式名称叫做“生员吕宗林继妻杨氏牌坊”。

另外,在明朝的时候,在这条街上的北侧坐落了一所“督察院”(相当于现在的监察部门)。

与阜城其它小街不同的是,在“督察院”的门前,其路面全部是由白石条铺成的。

估计其寓意是“督察院”掌握着监察的功能,应清如水、洁如玉。路是白石,牌坊也是白玉的,这条街称之为玉石街也就顺理成章了。

玉石街还有一家比较著名的老字铺,在这家店铺的外墙上,挂着一块“王广膏药”的标牌,并不算起眼,但对老阜阳城的人来说,它可是响当当的百年老字号。

这膏药治疗内科、骨伤、活血、消炎效果特别好。

配方一代代传下来,已经百年之久了。

清朝同治年间,“王广膏药”创始人王广德曾在山东枣庄一带牵着骆驼卖膏药行医,后来辗转来到阜阳,最后就在这玉石街上租下三间门面开起诊所。

历经晚清、民国,直至新中国成立,王广膏药店延续了一百三十多年,其配方几经改进,同时传下来的,还有王氏家族悬壶济世的高尚医德,让人交口称赞。

如今后人也在多个铺子悬壶济世,其中一个在中医院

昔日繁华归于平静

“以前,这条街还很热闹哩,因为它比较宽敞。路两边,开的有茶馆、布店、裁缝店、剃头店啥的。”这是张李氏嫁入张家后,对玉石街的生活记忆。曾经的新娘,如今已白发苍苍,一个人生活在玉石街的老房子里,又一个人坐在门口,每天从日出看到日落,看着生活在这里的老邻居或早已搬走或早已去世,看着来来往往她不认识的年轻面孔。

玉石牌坊,苏公放粮,王氏行医的故事,还有这里上演的一幕幕生老病死,在街口北城小学读书的孩子们还无法完全明白,还不太懂得时间意味着什么。

不过,他们却给这条日渐冷清的街道增添了不少欢声笑语。

曾经的老阜阳地区公安处,现在的解放北路派出所,办案的民警进进出出,警笛声时有响起,会打破老街的平静。

有时,居民会好奇地看上一眼,再接着打理各自的生活。

专家的建议与呼吁

阜阳博物馆原馆长韩自强生前曾这样介绍,阜阳以前确实也有不少牌坊,有建在衙门、寺庙前面的,还有为科举考试的进士所立的。

“人民医院那个路口原来就有个大石牌坊,上世纪五十年代还在,后来就拆除了。”韩自强说。

如此众多的牌坊,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大都逐渐破败,以致于最后全部消失,就连构件也没能给我们留下。

“玉石街牌坊石料的发现,弥补了这一空白,为研究阜阳的牌坊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文化价值十分重大。”韩自强表示。

为此,他生前曾多次通过地方媒体呼吁,希望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尽快妥善保护好这批石料,不要让它们再散落街头,以免遭到不必要的损毁。

这个牌坊的正式名称叫做“生员吕宗林继妻杨氏牌坊”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