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国内 >正文

城市对话:创新要素供给激发新动能

2018-02-26 10:17    

“投资不过山海关”“人才外流”“技术落后设备老化”……这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给外界留下的印象。

“一些人完全是在妖魔化东北。”这是沈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冯守权见到《经济日报》调研组时说的第一句话。

在冯守权看来,无论是营商环境还是人才流动的问题,都是个案。但很多人对这些个案进行了过度解读,反而让东北在吸引投资、搞活经济方面面临着更大的困难。

不容否认的是,近年来,东北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条主线,在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等方面做出了不少探索,特别是创新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要素供给,取得了不少成效。

“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在改变

“下一个是谁?”

在沈阳风驰网际科技有限公司的墙上,挂着图灵、叶培大、邓稼先、乔布斯4位“大咖”的巨幅照片。在这4幅照片旁边,还挂着一个相框,相框中没有照片,只有一个大大的问号和上述一行文字。

这家以铁路调度系统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为主要业务方向的公司,在2013年底把公司总部从北京搬到沈阳。一家以技术研发为主攻方向的企业,不留守北京,而是迁到“人才外流现象严重”的东北,这是为什么?

风驰科技旗下的风驰研究院院长杨海波说,东北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与北京相比存在差距,但这种差距也正是企业的市场机会所在。2013年底,公司总部搬到沈阳时,办公面积只有100多平方米,十几个员工。到去年年底,公司的营业额已经达到2亿多元。

公司规模大了,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可问题是,在东北,公司还能招到称心如意的高水平人才吗?

“在一线城市,像我们这个规模的小企业很多,政府不可能服务得特别周到。但是在像沈阳这样的省会城市,我们这类以技术研发为主的企业还是很受重视的。”杨海波说,在一线城市,公司要提供有竞争力的薪水,成本很高。但是在东北地区,公司薪水具有竞争力,这对于吸引人才是很有帮助的。而且,沈阳市委组织部和人才局也在帮助公司从北京的985院校搞专场招聘。

记者了解到,自去年以来,风驰科技已经从北京、上海等地引进了5名博士。为帮助企业留住人才,沈阳市政府还根据相应的政策,对企业引进的人才给予专项补贴。

在杨海波看来,东北并非对人才没有吸引力了,只要企业能够提供有发展空间的岗位,给予人才发挥自己才华的舞台,并不愁吸引不到优秀的人才。

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给调研采访组提供的一份资料也显示,2014年至2016年,就业登记人数从24.80万人增长到32.57万人,其中外地来沈就业人数占比从24%增长到37%。沈阳每年接收高校毕业生约6.4万人,其中沈阳生源约2.4万人、外地生源约4万人;而沈阳生源的高校毕业生每年供给约3.8万人,总体看每年净流入高校毕业生约2.6万人。

此外,通过对87家企业的“经营管理、技术研发等可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较大影响的关键岗位上的骨干人才”进行调查发现,46家认为骨干人才队伍保持稳定,35家认为得到加强。

“外界都在说东北地区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流失危机,但从沈阳看,人才流动情况基本保持平稳,沈阳对人才仍然保持一定的吸引力。”沈阳市长姜有为说,沈阳呈现人才净流入,一方面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准入门槛和生活成本不断攀升,大量人才将目光投向沈阳等二线城市有关。另一方面,沈阳市也在积极主动地搭建各种平台,采取了多种引才措施,在更大范围内争夺人才。

这一说法,在沈阳富创精密制造有限公司得到了印证。在那里,我们遇到了“80后”尹申。他在日本留学归国后,把户口落在了北京。不过,在北京工作4年后,自己的工资根本不可能买房。2013年,尹申决定回到沈阳发展。“回到家乡以后,生活的舒适度、幸福感比一线城市更好。”尹申说。

“东北的人才外流并不像外界所说的那么夸张。”吉林省长春新区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王奇志说,早在2011年,长春新区就在东北率先谋划和启动了“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得到了省市组织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经过几年的努力,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取得显著成效,共引进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3.3万余人,其中省市高级专家31人、2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2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32人入选“吉林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

记者了解到,为了打破人才外流困局,黑龙江省下大力气,通过优化发展环境留人、激励干事创业留人、科技结果产业化留人,为振兴发展供给了强盛的人才支撑。

金融洼地蕴藏投资机会

“投资不过山海关”,这一唱衰之音针对的是近些年经济走势持续低迷的中国东北地区。

“这是外界对东北的偏见。资本本身并不存在地域歧视,他们愿不愿意到东北投资,关键还是看东北有没有好的投资项目。”大连创业工坊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戴敬涛说。

戴敬涛告诉记者,2014年的时候,创业工坊制定了“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戴敬涛带着创业工坊中的创客们到南方路演,推荐50个创客项目,力争为东北的创业项目开辟一条高效的融资对接渠道。

出乎预料的是,第一场路演特别成功,吸引了120多个投资机构关注。此后,戴敬涛又带着创客和项目到北京等城市去路演。几轮路演下来,创业工坊的36个融资项目中,有35个项目获得资金支持,融资规模超过3.5亿元。

“融资难,并不是东北的独有问题,而是国内许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创业者在成长道路上面临的共同苦恼。把这个共性的问题贴上‘东北’的标签,然后不断放大,进而妖魔化东北,这对东北是极不公平的。”长春新区党委书记唐继东说。

唐继东告诉记者,近年来,为进一步吸引人才,长春在帮助解决融资难题方面,做了许多探索。长春新区的具体做法是,加快集聚金融资源、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初步构建起“无偿、债权、股权、上市融资”灵活资助的“梯形融资模式”,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记者了解到,长春新区先后搭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融资服务中心、沃顿财富广场等金融服务平台,集聚金融服务机构100余家,资金规模达到200亿元,并与建设银行合作推出了“助保贷”“微小企业信用贷”,与科技支行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合作开展股权质押贷款,大大丰富了金融服务产品的内容。

同时,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扶持企业上市融资,全区上市企业发展到9户,22户企业挂牌新三板,高层次人才利用资本市场创新创业的热情不断激发。

在沈阳国际软件园董事长赵久宏看来,当前整个东北的资本市场发展还处于比较疲弱的状态,而这正好也是投资者的机会所在。从这几年的国际软件园的发展情况看,有些股权投资项目的年化复合收益率达到50%。因此,只要项目足够优质,东北地区不用担心“投资不过山海关”。

不过,赵久宏也指出,金融确实是东北的短板,目前,PE投资在沈阳相对要容易很多,而种子轮、天使轮、VC轮的投资相对较少,这也是政府在帮助创业者解决融资难题中应该重点关照的。

记者了解到,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不久前,沈阳已经审批通过了6只早期基金,总盘子3.5亿元,其中2亿元由社会募集,有1.5亿元由财政的引导基金配套。这些基金只能用于种子轮和天使轮的投资,不能用于投资VC和PE。

“一般来说,种子轮和天使轮投资的资金规模都不大,3.5亿元的基金大概可以投资200个项目,能解决项目启动资金问题。”赵久宏说。

记者了解到,为鼓励投资,沈阳市还出台了《沈阳市振兴实体经济若干政策措施》,明确符合条件的创投企业、天使投资,享受“投资额70%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的税收试点政策。对私募股权基金合伙制企业投资所得比照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税征税,并按照市、区县(市)分成税收分别给予80%的奖励。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墙里栽花墙外红。”这是哈尔滨市南岗区过去面临的最大苦恼。

原来,南岗区的辖区内科教资源高度富集,有大学22所,在校大学生25万人;省部级以上研究机构52个,科技人员11万人。不过,这些资源并没有很好地转化为当地的发展优势,很多科研成果在当地研发成功后,直接被其他地区“挖”走了。

“我们不能再只当‘奶妈’了。”南岗区区长宋博岩说,过去,很多人在南岗创业,在即将成功的时候,就离开了。这从根子上看还是由于南岗区的产业配套不完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南岗打造出了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产业发展环境,形成了具有南岗优势特色创新创业生态圈。

目前,南岗区打造起了15.8公里长的创新创业大街,全区孵化器达到65个,在孵企业1021家。同时,重点推进哈工大“一带一圈”知识经济圈、哈工程哈船众创生态圈、哈医大医工谷科技企业孵化器等项目规划建设,新型雷达、聚音科技、智讯康培等一批高科技成果和企业实现落地转化。

南岗区的实践,也是哈尔滨市注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哈尔滨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依托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代表的在哈高校院所的研发优势,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比率,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

资料显示,自2013年以来,哈尔滨已经搭建了市校(所)科技合作、企业研发、科技企业孵化器、国际科技合作、技术转移和科技投融资服务等六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共集聚科技成果及产业化项目3985个,实现落地转化2324个,累计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超过400亿元。

在长春市朝阳区的科大讯飞AI双创基地,科大讯飞把语音云平台向所有的创业团队开放,创客们可以对科大讯飞的大数据资源进行进一步开发。基地负责人毛绍庆告诉记者,基地从去年11月份投入运营以来,目前已经有40家企业入驻。

朝阳区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朝阳区是一个老城区,发展的物理空间有限。针对这一情况,朝阳区确定了深耕挖潜、立体开发的发展战略,不断释放双创工作发展的新空间,充分利用19个双创基地,根据不同的产业特点和集聚规模,重点打造智慧城市、电子商务等特色示范园区,推动朝阳创新转型示范区建设,努力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为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沈阳市也加快出台了一系列完善立项、融资、服务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培育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一批创业基地、公共服务技术服务平台和成果孵化器,完善东北科技大市场服务功能。

大连市科技局副局长姜斯进信心满满地说,近年来,大连市加快推动公共创新平台搭建,并加大了在科技领域的投入,通过向企业发放科技创新券,大大激发了企业开展科技研发的热情。

“我们正在大力推动创客空间建设,现在大连市一级创客空间50多个,区一级200多个。大连通过鼓励创新创业实现就业的人员增长了70%。众创空间等带来的新经济发展很快,最近三年每年都保持30%-40%的增长水平。我们相信,随着更多创新研发成果实现就地转化,新业态、新模式带来的新动能将会更强劲。”大连市市长肖盛峰说。

调研组成员:本报记者 崔书文 林火灿 熊 丽 张允强 李己平 倪伟龄 孙潜彤 苏大鹏 本文执笔:林火灿

(责编:刘辛未)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