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国内 >正文

杨凌农高会:“第一书记”扶贫展区引人驻足 农产品“改头换面”探索百姓致富新经

2018-02-26 18:10    

中国青年网杨凌11月7日电(代红玉记者高琦)作为本届农高会的最大亮点,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第一书记”扶贫展区引人驻足。中国青年网记者发现,驻村第一书记们立足实际,以产业扶贫为抓手,一键美颜实现农产品改头换面,探索出了百姓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红枣变琼浆开辟佳县百姓“寻金路”

佳县林业局驻王宁山村第一书记杜军锋引领群众致富。代红玉供图

在脱贫攻坚第一书记展区,一种产于佳县木头峪镇王宁山村的红枣原浆酒吸引了不少群众品鉴。据佳县林业局驻王宁山村第一书记杜军锋介绍,这种红枣酒含有17种氨基酸,富含锌、碘、维生素,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作用,是目前王宁山村脱贫致富的主打产业。

王宁山村坐落于黄河沿岸,全村共有395户148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90户233人,枣林面积近4000亩,2014年村民平均年收入为2400元。立足当地实际情况,2015年8月来到村里担任第一书记之初,杜军锋便有了发展红枣产业的想法。

“最开始我们建立了有机红枣生产基地,但后来发现单纯地做第一产业并不能给农民带来大幅度的增收,我就联系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授,请他指导我们生产红枣酒。”杜军锋说,以农户为突破口进行技术培训,最开始原浆红枣酒产于试验示范的农户小作坊。酒生产出来了,还要有销路,杜军锋通过多方联系与内蒙古的一家企业达成合作,实现了对原浆酒的深度加工和品牌包装,进一步拓宽了产品销售渠道。

产业转型之路并不顺利,许多农户对造酒标准、市场销路有所顾虑而不愿加入。75岁的村民张如福家里原有两千多斤的红枣卖不出去,杜军锋再三劝说老人仍犹豫不决,最后杜军锋以自己的工资作为保证,张如福才决定大着胆子试一试。结果,第一批红枣原浆酒刚蒸出来就卖了500斤,收获7500元,经计算,原本单价1元不到的红枣在加工后卖到了5元钱。随后,张如福又收购了其他农户的红枣,开始了新一轮的酿造,目前年收入可达20000元。

随着酒业效益的凸显,更多农户加入了进来,为了进一步规范生产,保证产品质量,杜军锋又有了新的规划。“我们又建立了一个枣业合作社,一个酒厂,还有一个养猪场。酒厂发酵过后的酒糟,用来养猪,把养猪场的粪便造成有机肥用于枣树种植,这样一来我们各个环节的成本就会大大降低,并且还形成了一个有效的循环产业链,使得贫困户的收入达到了稳定的状态。”杜军锋说,针对群众的实际情况,下一步酒厂将对符合生产规范的农户进行原浆酒的直接收购,对于没有生产能力的农户,将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原料,由酒厂进行深加工。 猕猴桃界的“拇指姑娘”舞出村民生活新希望

软枣猕猴桃填补市场空白。李安定供图

猕猴桃因富含维C而深受消费者喜爱,汉中市西乡县青龙村第一书记马骏明深入调研,探索群众需求,引入猕猴桃新品种--“软枣猕猴桃”,开辟青龙村产业扶贫新路径。

在农高会现场,记者看到软枣猕猴桃皮薄光滑,果实玲珑娇小,只有枣子一样大,可以连皮一起吃。“别看软枣猕猴桃果实小,果肉含多种维生素,脂肪,蛋白,钙,磷,铁,镁,多种微量元素和多种氨基酸及果胶等。”马骏明介绍,成熟的软枣猕猴桃果实通体翠绿或深红发紫,果型多样,有椭圆形,圆球形和长柱形。

马骏明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为了弥补秋季产果的空白,他多方打探从辽东学院引入了软枣猕猴桃的种苗,为了提高果苗成活率,还邀请专家给村民免费指导种植技术。

由于该品种目前在国内很少种植,所以马骏明认为在未来五年内,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2年后结果,今年春天我们刚种下,到明年的这个时候,就能吃到猕猴桃里的‘拇指姑娘’啦!”马骏明希望能够依托这个新品种和当地其他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除了为青龙村引进软枣猕猴桃这样的新品种,马骏明还发动当地村民开发野生猕猴桃。他说:“金山银山就是我们挖不完的宝山,只要保护好青山绿水,扶贫在山区不是难题。野生猕猴桃在我们山区大量存在,但村民过去没有重视。现在市场上膨大剂泛滥,野生猕猴桃‘摇身一变’成为了高端水果,在市场十分走俏。”

小核桃大“核变”鼓了村民的“荷包”

用核桃壳做的工艺品。代红玉供图

“咦!这居然是核桃壳做的!”陈列在农高会第一书记展区的核桃看盘吸引了不少群众围观。该看盘直径约半米,上面写着“马到成功”四个字,并饰以马木雕造型。这是铜川市宜君县太阳沟村第一书记井越带来的展品,一同展示的还有中式核桃片灯具、核桃挂饰等制作精美的工艺品。

井越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太阳沟村地处山区,核桃产量大,分为食用核桃和野生核桃。过去野生核桃每年的产量在两吨左右,基本上都浪费了。后来,扶贫干部在网上发现核桃还可以加工制成工艺品,便带领村民走上了工艺脱贫的道路。

核桃工艺品精选优质野生铁核桃为原料,利用外壳坚硬耐磨、花纹自然古朴的特点,经弃肉、干燥、定型、磨抛、切片、粘接、细雕等数十道工序手工制作而成,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以往也有村民制作核桃工艺品,但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单打独斗“,并没有形成规模。要想真正实现产业发展,还是得进行核桃规模化深加工。”井越说,通过项目扶持为村上提供了核桃加工设备,他还专门购买了60多套核桃工艺品的图纸,以便提高工艺品的设计感。

目前,村上与河北一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发销售核桃片中式灯具。据井越介绍,村里现在建立了一个核桃工艺加工厂,工人大部分是当地村民,村民不仅可以采摘野生核桃卖给加工厂,还可以实现“家门口”就业,日工资100元左右。通过小核桃的“核”变效应,村民的“荷包”鼓了,太阳沟村的产业也越来越兴旺。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