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社会 >正文

在外企工作了这么多年,我突然萌发了去民企的念头

2018-02-28 03:03    

1

在职场工作了16年的阿英突然有了从外企转民企的念头,这是之前根本不可能考虑的事情。记得当年从国企转外企,起初各种不适应,连英文邮件格式都不会写,当时很自卑,再加上性格比较内向,在公司里都不敢开口说话,在领导和同事的理解与包容中慢慢调整过来,之后一步步的开始适应,通过努力做到了FC的岗位,虽未大富大贵但衣食无忧了。

阿英认为常年外企的工作经历是受益匪浅的,培养了系统思维、严谨的工作态度等,但是历经数年后工作的内容就成了周而复始的循环,她似乎看到了自己职业生涯的天花板。目前任职所在的外企规模也不是很大,因为不了解国情,错过了很多发展机会,造成在国内投资的公司规模无法扩大。如果说以前感觉外企高高在上,所有一切高大上,那么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很多优秀的民营企业崛起,业务竞争力非常强,发展机会也很好,阿英近来内心总有种不安分跃跃欲试的感觉,但又不知道此举是福是祸,怕无法适应民企的环境,又无法回头。

2

在上海工作的小米粥现身说法,她是从民企转纯外资再转民企,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转变思维发挥在外企学到的经验应用到民企,充分体现财务部的价值。小米粥认为虽然民企有很多发挥的机会,但关键的关键,重中之重的是要遇到在一个能在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实施过程中理念上思维上达成一致的老板,否则……

小米粥也经历了这个纠结的过程,外企工作稳定,按部就班,工没有压力,福利好工资高假期多, 是养老的好地方。呆久了就不愿意离开,相对来说学习的欲望也会下降,但也知道这种养老式的工作会慢慢降低自己在职场的核心竞争力,尽管纠结了七个多月,她还是离开了外企,走上了在民企奋斗的道路。

小米粥说这不是她第一次选择民企,她的前任民企老板让她学习中国茶文化、麻将文化以及研读了中国历史等当时看来匪夷所思的“课程”,但现在回过头去看,这些都是与人沟通交流的便捷方式(当然不是去搓麻将,是闲谈话题的一个内容)这真是功夫在诗外。不过在酒桌上小米粥还是坚持原则的,一个财务负责人在任何时候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她以大家懂得的理由拒酒(此处笑声不断)。

3

位于广州的Sam也有自己深刻的观点,他认为如果英语达到母语级别,还是留在外企好一点,这是晋升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但现实的天花板是一般基层公司FC可以接受本土成长的财务经理人,到了大区FC以上级别就是海归背景华人、外籍人士,在目前来看这种现象是得不到改观的。外企的优点也非常突出,比如外企成熟的管理、专业的内训,可能学十年都学不完,博大精深,光是一套套管理系统和流程就让人信服,他总结,在职场可以着眼于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发现身边的美。

Sam也以自己的切身经历说明,到民企后专业技能没成长多少,倒还消耗原来的积累,学会最多是说故事,发现很多民企老板说故事信手拈来,脸不红心不跳,很是佩服他们的“修炼”,但时常受内心煎熬;再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民企桌面酒肉文化必不可少,以前在外企很少喝酒,到了民企白酒、红酒、啤酒经常喝,喝到吐,喝到位了一切顺畅,否则一路都是坑,没得选。融资也是一个大问题,在外企时是银行求他,在民企时是他求银行,做法完全不同了。

他还说需要过的一道关口是关系,如果想把外企财务管理应用到民企中,起码要说服本部门员工通力合作,然后再说服其他部门配合,否则财务管理就形同虚设形。如果财务部有几个老员工,不听安排,再来几个是老板亲戚,如何应付,就是一座大山,更不要提其他部门的皇亲国戚。。。。。。这些还只是冰山一角,需要适应和改变的太多太多了。

Sam总结说如果说外企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但民企一可以说成十,十可以说成百;外企直线思维更有别于民企圆滑,在他看来这也是外企诸多项目在中国节节败退的一大原因。

看了上述的内容,你会给阿英什么样的建议呢?你是否有外企到民企的经历?或民企到外企的经历?有哪些故事可以给大家分享。欢迎在留言里提出。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