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社会 >正文

《山海经》怪兽在国外

2018-02-28 15:37    

原标题:《山海经》怪兽在国外

山海经-皷

山海经-并封

盛文强

在美国旅行家威廉·埃德加·盖洛(William Edgar Geil)的《中国长城》(The great wall of China)是西方人对中国长城的首次徒步考察,从渤海之滨到西北大漠,一百年前的长城风貌在大量的历史影像中扑面而来。

盖洛喜欢新奇的事物。在他看来,中国长城首先是一种无可比拟的精神存在,而从建筑层面来看,长城又可看做是中国的象征。随着长城考察的深入,盖洛一行切入了古国的腹地,除了与长城有关的影像记录,他还注意到了民间流传的谚语,比如“帮人帮到家,救人救到底”,“胳膊折在袖子里”,“没有金刚钻不可揽瓷器”,都被译为英语,与汉语原文一并放置在《中国长城》的页眉上。

夹杂在书中的,还有十六帧中国怪兽的画像,颇能引人注意。这批画像每隔若干页即出现一次,与正文内容并无直接关联,只在每图下有小字注解,注明怪兽的名称及来历。这些怪兽皆来自中国古籍《山海经》,与传世的几种《山海经》图本比较,《中国长城》中的怪兽风格似更接近明代胡文焕刊刻的《山海经图》。盖洛应该在途中得到了这样一个本子,或者是明刊本的翻刻本。但从画功上看,盖洛的描摹与原作相比几乎是失败之作,线条粗糙松垮,形象亦无清晰面貌,但他似乎意不在此。

这些画像夹杂在古长城的照片中间,在简短的图注中,盖洛偶尔会提及这些怪兽与长城的关系。比如在龙首神的图注中,他标记道:“他生活在长城以北”。以长城为界,怪兽们或南或北,被分在了两个区域内,在盖洛看来,它们都围绕在长城周围,狰狞的面貌正是人文地理及民族志的必要构成,图像与正文的若即若离,为文本提供了平行空间,怪兽们与长城在空间上的并置,也使长城充当着某种分界,高墙的阻隔之下,它们各安其所,甚至老死不相见。

山精水怪多是地方神灵,有着自己的地盘,它们多半是农业的,不时制造怪异事件,扮作神头鬼脸,吸引盲目的信众,它们是那个时代里令人敬畏的乡贤。这些怪物究竟是真实的存在,还是来自观念中的巨大虚空?盖洛的态度在这里暧昧不清,从他讲解怪兽的语气来看,他并未评价怪兽们的真实与否,他只负责描述,在怪兽中间,有四尺六腿而无头的帝江,还有人身龙头的计蒙,蛇身九头的相柳,肉翅鸟嘴的讙朱以及半人半马的英招,而长城蜿蜒盘旋,从它们中间疾驰而过。

在描述种种怪状的同时,名称的翻译遇到诸多难处,有些怪兽的名字难以找到对应的英文词汇,只得按照其形状如实描述,比如“并封”是双头猪的形象,就直接译为“double-pig”,龙头人身的“计蒙”译为“man"s body,dragon"s head”,吃人的怪兽“皷”译为“man-eating monster”,这些直来直去的译名,是中国怪兽在外传时的“言说难度”,为我们带来了意味深长的文化景观。

混在《中国长城》一书中的怪兽们,俨然是《山海经》的一种外传本子。流传到海外的《山海经》绘本颇多,比如西班牙人绘制于1590年的彩色绘本《谟区查钞本》,日本江户时期的彩绘本《怪奇鸟兽图卷》,都可看作是《山海经》的变体。这些外传的版本,似曾相识的怪兽嘴脸,唤醒了古老的记忆。不同文化之间的隔膜与疏离,将怪兽引向了不为人知的所在,它们已然再度变形。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