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国内 >正文

李玉光:产业政策制定应为中国品牌"全球创新"铺路

2018-02-28 15:59    

这次常委会上,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副局长李玉光对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五部分谈到的“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十分关注。“在我的印象中,这种说法还是第一次提出。”在李玉光看来,这是为未来经济发展明确了战略目标,同时也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将走向质量第一、效益优先。

要想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专利数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创新发展的标志,曾担任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副局长的李玉光对此如数家珍。李玉光介绍:2016年,我国国内申请发明专利的数量是133.9万件,而同年,美国只有60万件,日本只有31万件,韩国20万件,欧盟15万件,中国的专利数量比这些国家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但是再看看国际上申请专利的情况,2015年,中国申请了4.2万件,美国申请了23万件,日本19万件,德国10万件。

“可见,在全球范围内,我们并没有多少先进的专利申请。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还没有建立起现代化的经济体系,产业价值链处在中低端,还缺少先进的世界级的制造企业和集群。”李玉光说,同样的,商标也是如此。去年,我国国内的商标申请数量达到了283万件,占全球的一半以上。但是,向国外申请的商标,只有3200件,远低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说明中国企业的发展大多数还停留在国内,真正能够走出去的很少。”

面对这样的反差,李玉光认为:我国产业政策的制定,在过去商品缺乏的时代,主要是为了促进企业面向国内市场进行生产、研发,创新也主要鼓励本地创新。因此直到近年来,才出现了少量像“华为”这样具有全球创新能力和资格的企业。但整体来看,数量还是很少,还不能构成现代化的经济体系。“现在十九大报告既然对相关问题提出了新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制定政策时也要围绕这一目标做一些调整。比如像‘华为’这样的公司,在国内GDP的产值可能贡献不大,但是税收的贡献很大。现在往往以GDP论成绩,这样的产业政策和统计政策就不利于促进企业走向全球化。”李玉光建议,今后产业政策制定时,都应该为中国品牌从本地创新、本地制造走向全球创新、世界制造创造条件。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