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社会 >正文

亚太智库传媒:中国中车:中国方案撬动全球轨道交通市场

2018-03-01 22:31    

亚太经济时报

近年来,中国中车(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走出去战略收获颇丰,不仅在新兴市场赢得大批订单,更以中标美国地铁订单、拿下澳大利亚高运量地铁车(HCMT)项目合同打入发达国家市场。本文选自《亚太经济时报》2017年10月24日第四版。

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中车”)是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国资委批准,由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合并组建

10月16日,由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为美国波士顿橙线地铁研制的首批地铁列车下线,预计将在今年年底运抵美国,标志着来自中国的轨道交通装备企业顺利进入美国市场。近年来,中国中车(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走出去战略收获颇丰,不仅在新兴市场赢得大批订单,更以中标美国地铁订单、拿下澳大利亚高运量地铁车(HCMT)项目合同打入发达国家市场。谈到近年来中国中车在世界市场的优异成就,美国中车麻省公司副总裁贾波表示,原因在于中车能够为客户提供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凭借多年积累的研发基础和制造经验,中车掌握着轨道交通装备的核心技术,能够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2014年10月22日下午,美国马萨诸塞州交通局(MBTA)正式批准,将向中国采购284辆地铁车辆,装备波士顿红线和橙线地铁。

他的观点,印证了麦肯锡公司(McKinsey&Company)在去年发布的一篇文章中对未来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趋势的预测。

旺盛需求与产能过剩并存

在当前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的市场格局中,排名前十的制造商占据的市场份额已从2010年的53%上升至71%。其中,从2015年南北二车合并而成的中国中车所占据的市场份额达28%,在合并之初就创造营业收入三十亿欧元。中国中车凭借其体量、技术积累及政府支持,未来可成为全球轨道交通市场的领导者。不过,得益于中国是目前全球高速铁路最大的使用者,其高铁网络超过其他国家的总和,对高铁装备的需求未来仍会增加,因此中车所占据的巨大市场份额中,大多数还是来自中国市场。在城市轨道交通方面亦然,中车长客占据中国国内城市轨道客车市场40%以上份额。尽管目前中国城市化趋势依旧强劲,对轨道交通的需求总会出现疲软的那一刻,因此中国中车想要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离不开发掘世界其他地区的市场空间。进军美国只是中国中车近年来积极走出去,在国际市场抢占更大份额的其中一步。文章预测,未来中国中车将会以更大规模的出口撬动全球轨道交通市场。

全球轨道交通设备生产商及生产基地分布格局

未来几年内,轨道交通市场增长主要受全球城市化进程的推动。新兴市场除中国外,印度、土耳其、伊朗、东南亚及中东地区将迎来新一轮的城市化浪潮,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需求尤其旺盛。对于装备制造商来说,这是一个抢占新兴市场空缺的机会。而在发达国家这样的成熟市场,轨道交通普遍面临列车老旧、不适应经济发展、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对轨道交通项目的投资和发展重心将会集中在设备的利用率上,例如通过列车载客量、运行速度的提升以及对交通系统的改进,以在既有基础设施上提高运行效率。

对于轨道交通的装备制造商来说,未来的市场仍然庞大,甚至有增无减,依旧是一个需求市场。但与此相对应,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商普遍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以中国中车为例,目前中车的产能利用率不及50%。而欧洲的众多制造商如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等,其产能利用率平均仅为40%。一方面是需求侧仍在增长,一方面却是供给侧严重的产能过剩。

因此,装备制造商需要通过增加成本效率、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完善完整产业链的提供能力等方式提高自身竞争力,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在未来轨道交通这一需求市场占据更大的份额。一些欧美制造商也需要重新考量其生产版图,本土化生产和寻求合作将会是提高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现今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商正在经历从单一的生产-供货模式,向提供“产品+技术+资本+管理+服务”的完整产业生态链转变,因此装备制造商不仅可以通过出售成品列车来获得盈利,未来更重要的盈利渠道是出售生产服务。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著名学者魏杰认为,生产服务就是为生产过程提供服务,帮助产品设备延长使用寿命,提升用户体验。在目前中国中车面临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开拓生产服务将帮助其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功能,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中车的转型之路

目前中车的运营模式,其重心仍然集中于新列车的生产与出售,在售后领域则涉足较少。但中车应对转型的态度是积极的。日前,中国中车要求旗下多家货车企业如北京二七车辆有限公司等退出货车新造和修理业务,从而将货车产能压缩50%左右。

在压缩产能的同时,中车也在提升用户体验、试图在为用户提供完整的产业链方面积极进取。

中国中车2016年主营业务分析 数据来源:《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 2016 年年度报告》

文章指出,2015年至今,“高铁走出去”是中国政府近年来力推的中国高铁发展战略,政府为中车提供政策支持如便利的融资条件和相应的财政补贴是中车在国际市场维持竞争力的关键。在政策支持下,中车的确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多项订单。但是,中国高铁“走出去”之后,更重要的是如何“站的住”,否则,像墨西哥取消中国公司对其高铁项目投标的个案仍会发生。

智能制造是转型升级的关键措施

在中车长春向美国波士顿橙线地铁出口的列车中,无论是车辆结构强度、控制安全,还是质量管理体系等方面,均采用美国标准,这意味着中国中车在向国外用户出口产品时,已从过往单纯的出口“中国制造”转变为向用户提供“中国方案”,把自身积累的经验融入到方案中,帮助用户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因此中车长春在为波士顿研制的列车中,糅合了多种减重技术使车身重量控制在33吨,和参与投标的其它竞争者相比拥有明显的重量优势,也增加了完善的到站和上下站屏幕和语音提示。这些都是中车在国内和国际其它地区所积累的技术经验。当中国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商真正把“中国经验”和“中国技术”融进为国外客户量身打造的“中国方案”中时,中国企业将比以往单纯专注于生产和销售更具竞争力。

2010-2018年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市场规模走势图 资料来源:SCIVerkehr

在努力从过去生产者的角色转变为为客户提供方案的策划者的同时,中车与其它欧美装备制造商一样,注重本土化生产这一出口方式。中车在芝加哥地铁总额达13亿美元的合同中,包含的一项条款就是将在芝加哥建立工厂,负责车辆的总组装。这是中车近年来推进的“本土化制造、采购、用工、维保、管理”策略的其中一环,为的就是提高产业效率。除了在美国,中车在土耳其等地均建立本土化制造基地,这也是中车迈向为客户提供完整“产品+技术+资本+管理+服务”产业链的重要一步。而这些,都是中车在为客户提供更完善的生产服务,抓住需求市场发展机会的明智策略。

简单来说,拓展生产服务是中车未来发展和占据更大市场份额的重心所在。凭借这一策略,中车将在未来全球轨道交通市场实现更大的雄心。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