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国际 >正文

伊朗博物馆永久馆藏《四海同心》景泰蓝瓶

2018-03-02 04:07    

日前,《四海同心》景泰蓝瓶作为“世界非遗文化交流使者”,被伊朗德黑兰马利克国家图书馆和博物馆永久馆藏,以促进中伊非遗文化交流,深化两国文化融合和人民友谊。马利克国家博物馆官网和伊朗各大媒体相继做出报道。

伊朗德黑兰马利克国家图书馆和博物馆官网关于永久馆藏《四海同心》景泰蓝的报道

源远流长的中伊人文交流

伊朗是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古国,史称波斯。它扼守中东海上交通的"咽喉"霍尔木兹海峡,处于"一带一路"的交汇之地,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沿着绵延万千公里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伊两大文明远行并拥抱,两国人民远行并交好,在2000多年交往中积累了信任,深化了友谊,促进了合作:

早在中国西汉时期,中国使者张骞的副使就来到伊朗,受到隆重接待;

7世纪后的中国唐宋时期,许多伊朗人前往中国求学行医经商,足迹遍及西安、广州等地;

13世纪,伊朗著名诗人萨迪记录下到中国新疆喀什的难忘游历;

主题为郑和下西洋的伊朗细密画

15世纪,中国明代郑和7次率领庞大船队远洋航海,其中3次到达伊朗南部的霍尔木兹地区;

……

相互交融的中伊文化遗产

作为亚洲两大文明古国,中伊在悠久的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并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让两国文化相互交融,打上了彼此的烙印:

中国的丝绸成为伊朗纺织和地毯编织的基本材料;

伊朗的细密画艺术被运用于中国的陶瓷制品上,而中国瓷器上的绘画艺术也促成了伊朗陶瓷艺术和琉璃砖雕艺术的形成;

融入中国丝绸工艺的波斯地毯

来自中国的丝绸和伊朗的高超工艺结合,成就了波斯丝毯的高贵;

来自伊朗的苏麻离青和中国的高超工艺结合,成就了青花瓷器的雅致;

……

交相辉映的中伊非遗手工艺

1971年建交以来,中伊关系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势头。两国人文交流十分密切,两国人民友谊已经成为中伊友好关系发展的重要动力。2017年在第六届成都国际非遗节上,中国景泰蓝、伊朗手工编织地毯等非遗技艺惊艳亮相,展示出两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成果和人类多姿多彩的手工艺文化,展现了大国工匠精神,也推进了两国非遗手工艺交流互鉴和文化艺术品贸易。

在第六届成都国际非遗节上参展的珐琅器和波斯地毯

伊朗博物馆永久馆藏《四海同心》景泰蓝瓶

十三五期间,国家提出“让传统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去”的伟大号召,一大批优秀的非遗传统手工艺得到有力的保护、传承和发扬。在新时期,党和国家更是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强中外人文交流”,“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伊朗德黑兰马利克国家图书馆和博物馆馆长Seyed Mohammad Mojtaba Hosseini(右)与《四海同心》景泰蓝瓶

在此时代大势下,《四海同心》景泰蓝瓶应运而生,有力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非遗文化交流,并在“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合作交流(2017)国际高峰论坛”上被选定为“世界非遗文化交流使者”。伊朗德黑兰马利克国家图书馆和博物馆永久馆藏《四海同心》景泰蓝瓶,充分肯定其非遗文化价值,以及在增进两国人民友谊和文化交流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

伊朗德黑兰马利克国家图书馆和博物馆馆藏《四海同心》景泰蓝的证书

诚如伊朗驻华公使沙贝阁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所言,中伊两国文化博大精深、相融相通,友好交往历史悠久,希望两国以此为基础,继续深化人文交流,让伊中传统友谊历久弥新。《四海同心》景泰蓝瓶作为中国传统非遗手工艺的优秀代表,承载着“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让两国人民心与心相通、手和手相连,以非遗手工艺交流促进两国民心相通,让丝路精神薪火相传,共创中伊关系美好明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企业观点,与华商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