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国内 >正文

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助力扶贫致富

2018-03-02 20:15    

中国发展网11月3日讯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特别是传统的手工艺,不仅是“活”的文化,如果利用的好,充分发挥其市场价值,无疑对农民脱贫致富有着极大的帮助。

在边远农村不少贫困论家庭,受到观念、资金、技术、文化知识等多重制约,这些家庭除了耕地之外,唯有的“资产”就是一双手,完全靠输血扶贫,没有造血能力,即使暂时“脱贫”,也注定不可持续。然这些越是偏僻的乡村,非物质文化的沉淀就越厚重,将这些非物质文化打捞传承,利用现代电商平台与市场对接,走出一条非同寻常的扶贫之路,即是扶贫观念上的一种创意创新,同样也是一项精准的扶贫方式。

黔西南有十万绣娘,刺绣非常的好,但是产品不适销对路,2016年底,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签署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扶贫合作协议》,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一些高端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用非遗来扶贫,创新扶贫开发方式。

贵州务川属于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示范县,是仡佬族的发源地,文化底蕴深厚,现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项、市级27项、县级55项。彭冲是务川当地人,2012年,彭冲回到务川租了两间门面,召了两名学员,开起了“木绣坊”根雕馆,把仡佬文化符号雕刻在花鸟、人物、龙凤、佛像、动物模型及花窗、竹、茶具等物品上,深得当地群众和外地游客的青睐,产品供不应求,2016年,彭冲入驻当地文化创业园区——“百匠园”后,不但扩大了生产规模,解决了18人就业,其产品远销遵义、贵阳、重庆、深圳、上海、广东、湖南等省市,部分商品还通过代销方式,销往港、澳、台。2016年,他的企业收入超过了300万元,创税10多万元,间接带动当地20多户贫困户脱贫。

临沂市郯城县薛庄村,以往不起眼的柳编制品,正通过淘宝电商销往全国各地,年销售额达到6000多万元。这些草柳编织技艺,是很多偏僻乡村农民的传统技艺,既可以成为实用品,其中又蕴含着地方的特色文化,集实用与文化艺术于一身,对于现代城市社会很多年轻消费者而言,无疑都是一种“时尚消费”,这些在城市眼中精巧的编织品,对于农村一些贫困家庭的农民来说,也就是一把草柳一袋烟的功夫,编一个能挣30块钱,熟练的农民一天能编7、8个还不耽误农活。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各地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如果能正确运用,通过“互联网+非遗+实体店”、“非遗+中介公司”等现代市场销售模式的运作,形成完整的非物质扶贫产业链条,必然会拓宽精准扶贫渠道,值得各地借鉴。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