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国际 >正文

喜欢小动物的人更厉害?揭秘你为啥沉迷吸猫无法自拔

2018-03-05 14:27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10月12日报道,许多人喜欢在家中养宠物,尽管并非所有人都享受动物朋友的陪伴。在多数家庭中,如果父母喜欢宠物,通常孩子们也很快会和宠物成为朋友。以往科学家们认为,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孩子们模仿父母的做法。而近期的一项研究调查显示,这种对宠物的依赖心理可能有遗传学的解释,可追溯到几万年前的原始农牧民。实习编辑/李鑫(参考消息网独家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早在几万年前,农牧民便与动物联系紧密:虽然他们曾经依靠打猎为生,对动物还是有依赖之情。而其他人却并非如此。布里斯托尔大学人与动物关系学客座教授John Bradshaw分析了人们对动物的喜爱可能是人类数万年进化过程中的重要部分。

最近备受追捧的“私人定制”宠物狗、猫咪、迷你猪和其他宠物看上去仅仅是一种风潮,毕竟“宠物热”被某些人视为西方人装酷耍帅的表现。而今,仅仅在英国,就有一半家庭养了小宠物;这些家养宠物中大约有1000万只狗狗、1000万只猫咪。家养宠物既耗时又烧钱,况且在当今社会,宠物们也不能给主人带来任何物质回报。

有趣的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人们在其他方面都节衣缩食,但饲养宠物方面的开支并没有缩减。这说明对大部分主人而言,家养动物再也不是某种奢侈的爱好,小动物们俨然成了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有些人非常喜欢宠物,其他人却对此嗤之以鼻。又是什么决定了这种差异呢?很可能这种对宠物陪伴依赖的基因有着上万年的历史,并且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意义重大。若真是如此,科学家便可以从基因学角度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对宠物无感。

越来越多人愿意养宠物,不禁让人们误以为这是人类本性造就的普遍现象。然而并非所有社会都有养宠物的传统。在西方国家,也并非所有人都有对动物的亲近感。这促使科学家开展研究,他们发现这种对宠物陪伴的需求并非来自宠物主人的家庭环境,其本质可能来源于其基因。

如今,多数人认为养狗或养猫有利于促进宠物主人的健康:降低心脏病的风险、减少孤独感、降低患抑郁症或痴呆症的风险等。不过,当前并没有研究证明饲养宠物们可以提升主人的身心健康。上述改善健康的案例也只适用于忙碌压抑的城市居民,而对他们曾以狩猎为生的祖先们并无裨益。因此,最早饲养宠物并非出于改善健康的考虑。

家养宠物的习惯往往会在家族中“传承”:最早,人们认为这是孩子们模仿父母生活方式的体现。不过,近期各项调查证明,事实并非如此。研究称,很多来自饲养宠物家庭的孩子并不喜欢动物,而有些没有宠物的孩子们却很喜欢。

如今的家养动物DNA与它们生存在1.5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和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野生动物祖先显著不同。自那时起人们便已开始畜养牲畜了。在当时,狗、猫、猪、牛等动物并非和现在一样作为商品贩售,原始的驯养方式也不足以阻止家养牲畜与野生动物交配,于是动物身上这种“驯化”的基因可能不断被“稀释”,驯化过程不断放缓甚至遭到颠覆。况且一旦闹饥荒,人们不得不宰杀牲畜以果腹,可以彻底消除了“驯化”的基因。

但是,某些早期驯化动物同时具备家养宠物的“身份”,他们和人类的密切肢体接触令野生同类不愿与之交配,同时,宠物“身份”让这些早期驯化动物免于被吃掉,因此他们驯服的特质普遍留存下来。

当今社会中许多喜爱饲养猫狗所具备的基因与他们的原始农牧民祖先相似。拥有亲近动物特质、愿意驯化动物的那批人很可能淘汰掉了不愿接近动物的人,因为后者只能凭借狩猎获取肉食。那么,为何并非所有人都能对动物产生亲近感呢?大概在历史的某个时刻后面这批人找到了一种应对策略,那就是偷别人驯化完的动物或是奴役它们的主人。

不过,故事到这儿还没有结束:最近有研究表明,喜欢动物的特质可能与关心自然的特质密不可分。人类大概能分成两类:一类对自然和动物都提不起兴趣,而另一类非常享受亲近动物和自然的乐趣。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这些人通过养宠物来重新构建自我和自然的关系。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