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社会 >正文

"我102岁,5年前开始照顾绝症儿子…"长寿,也许是种折磨…

2018-03-05 16:08    

“长寿”,一直是人类所追求的梦想,甚至希望有一天长寿超越极限,就成了终极的“永生”。

从远古时期二三十岁就是圆满一生,到中国古代有“五十知天命”的说法,再到现在七八十岁的爷爷奶奶还能神采奕奕地跳广场舞……关于“长寿”的年龄定义,一直都在不断地挑战自然极限。

(图片来自商业内幕)

而现在,曾经每出现一次都能引起世界轰动的“百岁老人”,由于医学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在逐渐成为常态。

根据统计,目前的百岁以上的英国人已经大约有1.45万人,而目前每3个新生儿里就有一个能活到期颐之岁!

(图片来自经济学人)

1917年,当时的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开启了一项传统:作为君主,亲笔向每个当年满百岁的英国公民写信祝贺。那一年,他总共寄出了24封这样的信件。

而刚好100年后的今年,女王预计将总共写下并寄出超过6000封“百岁信”。如果她继续身体健康地度过9年,那么到2026年,也许会亲自切下一块百岁蛋糕。

最近,BBC的金牌纪录片节目Panorama就聚焦英国的百岁老人们,挑选了其中7位,采访他们的“长寿人生”。

这些被拍摄的长寿老人,有的105岁还定期锻炼,有的高龄出演好莱坞大片《盗梦空间》,但也有68年相濡以沫的妻子去世后独自面对人生尽头的鳏夫,以及高龄却反而需要照顾绝症独自的艰辛奶奶。

今天的“圈哥看英剧”,就跟随这一期题为“百岁人生”(Life at 100)的专题纪录片,以及著名记者琼·贝克维尔(Joan Bakewell)的探访足迹,把这7位百岁老人的生活百态铺开来。

三位数的人生,其实比对死亡的恐惧更积极,却也比“长寿神话”的光环更现实,避不开孤寂与无奈,甚至还带来包括医疗、福利、照顾等等社会问题。归根结底,100岁以上,其实也是人生一段五味杂陈的旅程。

厄尔·卡梅伦,100岁

Earl Cameron

厄尔其实30多岁的时候才从百慕大地区移民来到英国,目的就是找份工作。结果他不仅达成目标,而且还超额完成,成为了一名知名演员,从此展开了70年漫长的银幕生涯。

厄尔戏份比较多的作品里,最出名的要数2006年展现戴安娜去世期间皇室生活的电影《女王》,他在其中还和饰演女王本人的奥斯卡影后海伦·米伦有过对手戏,出演为她画肖像的画师▼

而他的谢幕演出,是97岁时在英国名导诺兰的《盗梦空间》里,饰演了“药剂师”Yusuf店里的一个龙套老人▼

(图片来自Christopher Nolan Wiki)

但他非常自信地对BBC记者说,早晚有一天,他的经纪公司还会打电话上门来,告诉他有适合的角色,让他再“披挂上阵”一次。

厄尔是7个受访的百岁老人中,唯一伴侣也还建在的。他的妻子现在80多岁,两人23年前才认识,结婚很晚,现在每天结伴散步一英里。

这样的陪伴,对于老年人而言无比重要。用厄尔妻子的话来说:“他让我保持年轻,我也让他保持年轻。”而厄尔也表示,妻子给他带来了安全感,即使她的健康状况其实还不如自己:“没有她,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会很厌烦的。”

而下面这位跟厄尔比起来,就没那么幸运了。

乔治·奥默森,101岁

George Emmerson

乔治是个典型的乐观派。他退休前是一名税务官,不过少年时曾经想要成为一名画家。所以他在每次给人写信催缴税款的时候,都会随信附送一小幅自己的画作。

他回忆说,自己在101岁生日那天走进一家当地酒馆,对所有人宣布:“放下你们的手机,放下你们的通讯工具,听我说,我101岁啦!”

而他面对BBC的镜头表示:“生命是值得用来生活的,每一分钟都不例外。”正是因为如此,他说自己特别讨厌睡觉,即使已经百岁高龄,还是时不时看电视到深夜两点才去睡觉,简直就是个长寿版的夜猫子……

琼带着BBC记者来拜访他的时候,乔治还手脚利索地给她沏茶。不过,镜头还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年龄的痕迹:倒开水的时候,由于患有白内障,看不清的他其实已经对不准杯口了▼

乔治回忆道,自己记得这101年来的一切经历,当然也包括相濡以沫68年的妻子在9年前去世。他说:“很难接受这样一个现实:你们并不能同年同月同日死,总有一个人会被留下来,晚一步。”他表示自己并不是个适合独居的人,但妻子的去世却逼得他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生活。

乔治现在都还会每晚和已逝的妻子道晚安。而每次翻开老照片,他都会被回忆淹没,清晰地感受到这么多年月已经不回头地流淌而过。

乔治的儿子住得离他家不远,而清洁工也会定期前来,顺便照顾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即便如此,孤独还是成为了他现在最大的敌人。

他只能换着法子给自己“找事儿干”,画画、看电视、出门遛弯儿……包括定期去自己熟悉的门诊检查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健康问题。

然而去年,诊所唯一的门诊医师退休,诊所也就顺势停业了。然而这对乔治而言却是个大问题,因为居住的区域并不是个大城市,他无法再找到离家不远、能够自行定期前往的医疗点。

对此,即使自诩乐天派的乔治也难以接受,他说这个诊所让他感到安全。

其实对于老年人而言,任何一点生活中的细微改变,都可能带来这样严重的麻烦。而努力坚强着独自生活的乔治更是证明,老年人的情绪很容易被小事带动起伏。他觉得自己被抛弃了。

甚至在儿子和邻居提出定期开车送他去3英里以外的另一间诊所检查和做手术时,乔治依然固执地拒绝。在儿子的百般追问下,乔治说坚持不想外出就诊,只是因为他觉得没有安全感,因为他连自己的医生都不认识!

还好最后班伯里的医护人员答应定期来乔治家里为他检查,这才算解决了问题。

“乐天派”的他说:“我每天都做的一件事就是向上帝祷告,让我在睡梦中离开吧。”

虽然都说“老小老小”,但老年人发脾气,并不是如同小孩一样的无知式恐惧,而是阅尽千帆之后,对抓不住的安全感的留恋。

安妮·奥利维尔·贝尔,100岁

Anne Olivier Bell

安妮可能是7位老人里最富有的一个。

她住在自家的花园小别墅里,由于过去几个月发生了好几次中风,因此干脆聘请了一位全职保姆,不仅住在家里照顾她的生活起居,而且还带领一个24小时待命的团队来协助她。另外为了安妮行动方便,楼梯上也安装了定制的滑轨扶手椅。

然而多次中风,还是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曾经东奔西跑组织当地文学节、文学协会活动,并整理维吉尼亚·伍尔夫文稿的她,现在却行动迟缓、吐词不清,连书都没法再看清楚了。

安妮告诉记者,现在每天她做的最多的事情,只能是一个人坐在椅子上回忆人生,试着不去遗忘。对于一生热爱并从事文学事业的人而言,没有什么比无法与人流畅沟通更难过的事情了。她对着镜头缓慢而不无怀念地说:“我曾经也是个话唠来着……”

安妮和她的家人告诉BBC记者,每年她领取的国家养老金大约为4,000英镑,剩下的养老开销全都自掏腰包,每年支出达到50,000英镑!

然而,并不是每个百岁老人都有如此强大的财力,雇用一整个专人团队来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

黛安娜·伊娃·古尔德,105岁

Diana Eva Gould

戴安娜刚出生不久,就在1912年跟家人一起从波兰移民到英国。她在伦敦西区做了好几十年的高级定制裁缝,现在住在伦敦近郊Harrow一间自己买下的老年公寓里。

戴安娜也是个非常积极向上的人。她说:“我并不觉得老,年龄只是个数字。”淋浴、购物、铺床……这些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她都坚持自己完成,不让别人代劳。

就算没有购物需求,戴安娜也会定期到超市里逛一圈,就当是锻炼身体了。而她每天还有另外一项固定的运动:完成150个抖空竹!

对着镜头演示完当天份的抖空竹之后,她还特别俏皮地对着镜头“展示肌肉”。

不过,戴安娜现在的生活也并非完全没有危机。她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国家养老金和退休前自己支付的养老保险。由于她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所以过得绰绰有余。

但随着老年人数目飞速上涨,难保未来养老金是否还能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比如英国政府最近就已经宣布,20年内,能够领取国家养老金的年龄标准,将从65岁上调到68岁。即便如此,依然有专家表示,这无法缓解公共养老压力。

毕竟,像前面那位能够雇用护理团队的安妮那样的老年人,只是极少数罢了。当老年人照顾自己的能力一点点被岁月剥夺后,绝大部分人还是只能更多地去寻求家人的照顾。

梅·贝尔汉姆,104岁

May Bareham

104岁的梅奶奶住在埃塞克斯Mersea岛上,一间政府救济房的单人公寓中,但拒绝聘请专门照顾她的人员。如果有任何紧急情况,她就按下屋里的求助按钮,救济房配备的医护人员就敢来。

在这栋救济房里,所有她刚住进去时认识的老年朋友们都已经去世,只剩下梅一个人了。现在她的新朋友,都是70来岁的,比她年轻大约30年。

当你年龄达到三位数的时候,这就是常态。

而今年早些时候,梅摔了一跤,生活也越来越不方便,因此不得不更多依赖女儿苏(Sue)的照顾,包括日常购物,甚至帮她付房租。这样她的自尊心非常受打击,因为她最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就是由于自己的老去而影响女儿的日常生活。

然而这些都无法避免。梅说:“如果我没有苏的话,我可能会问自己:我到底要怎么办?”

而苏向BBC的记者表示,自从开始更多照顾母亲以来,梅对她说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不想成为累赘”。

这一切对苏而言,也并不简单,因为她自己也已经是个67岁的祖母。前不久她20个孙子孙女中的其中一个出了意外,一边照顾母亲一边照顾孙子,这让苏非常力不从心。她承认:“有时候我觉得自己被剁成了满地碎块,因为我很想让每个人都幸福,但现实就是这不可能。”

苏还说:“因为她是我妈妈,所以我不会觉得自己是个护理工人。”而像她这样,65岁以上而因为种种原因不收分文照顾老人的英国人,据统计已经超过了120万。

可是与他们比起来,还有一群年龄更大的“义务护工”,那就是9.2万超过85岁还照顾亲人的寿星们,而下面要讲的这位就是其中一例。

玛格丽特·吉尔伯特,102岁

Margarte Gilbert

玛格丽特可能是7位受访老人里,说话直接的一个。在其他老人一开始都急于表达自己活得挺好的时候,她面对镜头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要是能有一对新的耳朵、新的眼睛、新的腿,那就好了。”

在英国,独生子女家庭是非常少见的现象,而玛格丽特却只有一个儿子,理查德(Richard),今年75岁。

都说“养儿防老”,似乎儿女照顾年迈的父母都是理所应当的,而理查德一辈子都和玛格丽特住在一起,曾经把母亲照顾得很到位。然而5年前,理查德被诊断出已经是癌症晚期,从此两人“照顾”与“被照顾”的角色就颠倒过来了。

其实玛格丽特和理查德都有各自的医护团队,分别由地方政府和NHS为他们聘请。但这种针对老年人的团队并不能全职待在一处人家,所以只能定期前来探望两人。

而由于癌症的特殊情况,理查德需要随叫随到的看护。由于种种原因,玛格丽特一直没能为他找到合适的疗养机构,因此只能亲力亲为。

这对一个自己都超过百岁的老人而言,并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玛格丽特回忆说,有一天晚上理查德从床上掉下来,摔得很严重。她自己根本没法扶起儿子,最后只能半夜一点叫醒好心的邻居,才终于合力把理查德扶回了床上。

然而也许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对玛格丽特而言其实也并非全是负面影响。从记者琼的话来说,这让她有了明确的生活目标,那就是照顾好自己的儿子,就像天下任何一个母亲一样。连她自己都这么说:

“比起丢下他一个人活在这世界上,我宁愿趁自己还能动弹,陪他入睡。”

最后,理查德还是先于母亲一步,离开了这个世界。102岁,玛格丽特还是最终成为了孑然一身,除了比儿子活得还长的喟叹外,她表示,自己非常、非常、非常想念他。

福瑞达·霍奇森,104岁

Freda Hodgson

最后这位受访者的处境,也许是最让人感到宽慰的一个。

福瑞达住在萨里郡的怀特利村(Whiteley Village)已经30年了,当年是和丈夫一起搬进来的。这是一个100年前由慈善家怀特利为贫困老人建设的“福利村”,大约500个居民中共有8个百岁老人,而福瑞达就是其中之一。

在这里,员工会为老人们提供各种休闲娱乐项目,甚至还会教他们学法语。总而言之,绝对超出一般人对“穷人福利疗养院”的认知。

不过,这么一个“福利村”的资源毕竟也有限。虽然管理人员介绍说,只要唯一收入来源是国家养老金、并且没有任何动产与不动产积蓄,就可以申请入住,但BBC了解到,已经提交申请的“等候名单”很长很长……

而如果要政府为全英国老人都提供这样标准的养老福利,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老龄化”,其实并不只是英国人在面对,而是全世界都将迎来的难题。根据国家信息中心2016年初公布的数据,我国65岁及以上老人所占比重已经接近10%,而2030年这一比重将上升到18.2%。

BBC Panorama这次的《百岁人生》,其实只不过触及了英国老年人生活的一些侧面,但已经足够震撼。这不仅是我们的父母、祖辈逐渐老去,将在不久的未来进入的处境,我们自己也总有一天不得不面对衰老、丧偶、病痛、孤独等等的难题。

从这些面对“长寿的折磨”的百岁老人身上,也许最值得学习的,就是他们面对人生的勇气了吧。

(英伦圈原创,编辑:Moo,内容参考BBC,图片除标注外均截取自BBC Panorama纪录片“Life at 100”,转载请注明。)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