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社会 >正文

面对安乐死和协助自杀,这个世界有点伪善

2018-03-05 18:46    

原标题:面对安乐死和协助自杀,这个世界有点伪善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但前段时间,一则母亲杀害儿子的新闻却令人不胜唏嘘。

相比于其他案件的“因恨杀人”,这则新闻却是“因爱杀人”。

5月9日下午,广州越秀区,83岁的黄某先是将约60粒安眠药喂给儿子黎某,又用棉垫捂住面部,再以丝巾勒住脖子,直至其窒息身亡。

结束后,黄某前往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黄母在自首时陈述理由:

“儿子因为早产,出生时就被确诊大脑发育不良及软骨症,不会说话,生活也不能自理,一直是自己在照顾他。现在儿子已经46岁了,自己身体也不好,担心会先他离世,怕别人照顾不好他,才有了喂吃安眠药,让他在没有知觉下死去的念头。”

生老病死,人生大难。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黄某做的不过是一个母亲最无奈的抉择。

有的网友套以自己的经历:

我二舅50多岁了,智商就跟三岁的小孩子一样。心脏肥大,今年七月到十月都住了两次院了。我姥爷走得早,姥姥养了他一辈子。姥姥这两年也身体不太好,耳朵也有点背了。而我二舅就是那种,离不开我姥姥,谁照顾都不行。一辈子了,依赖着他妈妈,一会见不到就急得哭。所以住院我姥姥也只能陪着。很辛苦。

也有的网友提出了理性的疑问:

法院最后作出判决,被告人黄某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理由是,生命权是人的最高权利,任何人无权非法剥夺他人的生命权,即使是母亲,也无权剥夺儿子的生命。

性质相同的杀人案,让我想起了另一对母子。

1986年6月,陕西人王明成为了使身患肝癌晚期的母亲早日脱离痛苦,便向其主治医生蒲连升申请并执行了“安乐死”,他们二人因此被公诉机关以故意杀人罪提起公诉。

这是中国首例“安乐死”事件,也是国内第一次全面关注“安乐死”事件。

两年后的1988年,中国妇女儿童科学泰斗严仁英和胡亚美第一次在人大会议把“安乐死”合法化作为议案提出: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与其让一些绝症病人痛苦地受折磨,还不如让他们合法地安宁地结束他们的生命。”

由于是首例,且性质特殊,直到1991年4月,两人才被法院宣布无罪释放。

虽然最后无罪释放,但“安乐死”合法化依旧在中国艰难前行。

时间走到了2002年,曾对母亲进行安乐死的王明成也患上了胃癌,到了后期,病情恶化,不堪病痛折磨的他一再向医院要求对自己实行“安乐死”,但都被拒绝,在忍受了数月的痛苦后,最终在2003年8月3日凌晨停止呼吸。

和王明成一样坚持安乐死的,还有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

可能是在目睹丈夫病榻上的无限痛苦,以及病中共接受了13次大手术,最后一次也只延长了五天生命的折磨后,邓颖超在遗嘱中写到:

“我得重病的时候,或我临死的时候,千万不要抢救,那时候抢救没有什么意义,只能延续那么一两天的生命,搞得医生和病人都痛苦。我看报纸上说美国有一个安乐死医院,人老了,该办的事情都办完了,就可以安静地没痛苦地死去,我看这才是真正的人道主义”。

但当1992年邓颖超病危时,一样的,还是没有任何一级组织或个人敢于拍板,实现她的遗嘱,依旧不惜一切人力、物力地延长她痛苦的生命。

王明成和邓颖超为什么支持安乐死,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王明成本身就是医生,而邓颖超也见证了丈夫最后一程的折磨,他们能理解病人生命最后生不如死的痛苦。

但在常人看来,特别是被感情牵制的亲朋们,他们坚定的信念是:只有活着就有希望。可这就像同性婚姻合法一样,一个群体是否有权力决定自己的生活,不应该由其他人来决定。

医生,病患,与“安乐死”直接相关的他们才是该被倾听的对象。

2004年,一部真实事迹改编的电影《深海长眠》在西班牙上映。

这部电影的主角是一名叫雷蒙的船上机械师,年轻时的一次跳海运动导致他颈下全身瘫痪,开始卧病在床30年。

从一个精壮健康的男人到卧床不起的瘫痪患者,他已找不到生命的意义。这样的害怕和无助使他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唯一希望的就是庄严的结束自己的生命。于是雷蒙开始向政府申请准许自己安乐死,被拒绝后,他又上诉到欧洲人权法庭,还是未能如愿。

1998年1月,雷蒙忍受不了这无止境的宣判,就在朋友的帮助下,喝了掺有氢化钾的水。

之后,西班牙警方以涉嫌协助自杀拘捕了雷蒙22岁的女友,但马上,雷蒙所居住小镇几乎所有的居民都陆续“自首”,承认是自己协助雷蒙自杀。这一事件轰动了全世界,雷蒙的自传《地狱来信》因此出版,被导演阿曼巴看到,才有这部《深海长眠》。

在雷蒙看来,瘫痪后的每一天,都如同“地狱”一般。那既然活着没有意义,倒不如有尊严地死去。

“尊严是什么?至少不是有价值的生命,我宁愿至少死得有尊严。”

而同样一部由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死亡医生》里,主角则成了执行“安乐死”的医生。

杰克·科沃基恩是美国密西根州一名医生,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他亲眼见过无数人被病痛所折磨,求生不得也求死不能。

所以,自1990年帮助54岁的珍妮特自杀后,他先后帮助130位患者“摆脱痛苦”。这样的做法使他遭到了大众的一致反对,人们斥责他剥夺病患的生命,更送了他一个“死亡医生”的绰号。

但杰克一直坚信,医生的职责不仅要尽最大努力医治病患,更要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满足他们的需求,包括他们对死的渴望。

1998年11月,杰克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节目《60分钟》里展示自己协助患者自杀的全过程,从而被判二级谋杀罪入狱8年半,2007年获释。

三年后,2010年4月14日,82岁高龄的杰克•科沃基恩在纽约出席了以他为主角的影片《死亡医生》的首映礼。

他总结安乐死说:

“这个世界对安乐死和协助自杀的态度非常伪善。”

像患者,像医生,我们谈论安乐死,不能只站在常人的角度,我们应该去感受患者的痛苦,就像杰克医生所讲的一样,一定会有病人已经放弃生的希望,在痛苦中极度渴望死去。

而安乐死就是要让病患得到尊重。这个尊重不是关怀和救治,而一种与生而尊严一样并立着的死而尊严。

医疗的意义在于尽力挽救和延长生命没错,坚持就可能会有奇迹发生也没错,但假如生命是一场糟糕乃至坐如针毡般煎熬的电影,又何苦还要等到结束?

目前,全球只有荷兰、德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通过了“安乐死”合法法案。而从今年10月23日至明年1月15日韩国也将试行三个月的《维持生命医疗决定法》(也称《安乐死法》)。

的确,“安乐死”的合法化还是要考虑宗教、文化、伦理等等敏感又无从理性的话题,但也许终有一天,当宪法合理,社会稳定,人们能真正理解当前医学能力的有限,病人无可挽回的痛苦,而从感性到理性,从固执到宽容,让病人可以有尊严的在自己的意愿下无痛苦离开。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