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国内 >正文

热烈祝贺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成立60周年

2018-03-05 23:58    

六十载奋进,一甲子巨变。

2017年11月12日,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迎来60华诞。对于40万三都人民来说,过去的60年,是风雨同舟的60年,是砥砺奋进的60年,是辉煌跨越的60年。

60年来,三都各族人民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和谐相处、相互交融,不忘初心,锐意进取,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巨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描绘了一幅又一幅的宏卷。

经济突飞猛进

60年弹指一挥间,三都各族儿女攻坚克难、共谋发展,在探索创新中稳步前行,用勤劳与智慧谱写出新的奇迹,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从温饱迈向同步小康的历史性跨越。60年来,三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新成就,2016年全县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分别为58.54亿元、5.48亿元,比1957年分别增长98倍和522倍;水乡儿女共享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建县时的80元增加到2016年的8289元,增长了103.6倍。

解放前,地处云贵高原的三都人民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经过60年的摸索,三都走出一条山地高效农业的发展之路,山地特色生态葡萄产业示范园创造了三都农业经济发展道路的致富传奇,2016年,全县葡萄种植已高达13.6万亩,茶叶与黄桃的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6万亩和3.5万亩。2016年农业总产值达275483万元,是1957年的103倍。

自治县的诞生之初,全县的工业从“零”开始,在党的领导下,水乡人民立足资源优势,打造以水泥生产、特色农产品加工、旅游商品开发等为代表的特色产业之路。2016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0.03亿元,是建县之初的1020倍。

人挑马驮巨变四通八达

“山峰高插白云间,羊肠小道万重险;舟穿礁林翻恶浪,日行十里星满天。”解放之初,三都没有一寸正规公路。肩挑马驮的闭塞交通一直是制约三都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要致富,先修路”成了三都全县历届党委政政府以及全县人民一致的共识。通过全县上下艰苦努力,三都以交通为重点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如今,在三都24平方公里土地上,公路总里程达1602公里,交通纵横阡陌,通达四方,公路、铁路、水运的立体交通网络不断完善,从三都出发,40分钟至贵阳、4小时至广州, 水乡人民正乘着一日千里的速度,全面迈入“高铁时代”。

从人民关心的事情做起,保障和改善民生,2016年,三都固定资产投资达42.28亿元,相比建县之初的6万元,增长7万倍。通过实施冷水沟水库、甲晒水库等一批水利工程和农村组组通,破解了困扰多年的工程性缺水和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重大难题。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建县之初,三都县城基本全是瓦房,60年蝶变,现代与过去,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三都城市的变迁,反映在一栋栋拔地而起的建筑中,反映在一束束五光十色的灯光中,反映在一片片绿意盎然的街区中,反映在逐步完善配套的市政基础设施的运行中。

2016年,三都建成城镇道路43.6公里,建成凤凰山公园、水族风情街、水族文化风情谷等城市景观,成功打造了一批特色小城镇,有3个镇列入全国重点镇,有2个镇列入全省100个示范小城镇,城镇化率提升到46.11%,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5%,成功纳入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

建设“水都、酒都、商都”新三都,打造慢城、赛城、红城“新三城”,文明美丽的三都正在展现魅力。而三都的精彩不仅在城市,还在乡村。近年来,四改行动、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特色村寨,发展乡村旅游。一个个古老村寨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吸引着越来越游客的目光。

社会事业迈步向前

走进三都县社会福利中心,干净整洁的餐厅、简约舒适的电视房、温馨暖人的双人卧室......设施齐全,应有尽有。大厅里,老人们正围坐着畅快地聊着天,脸上浅露出幸福的笑脸。

目前,三都县已经完成农村幸福院建设项目12个,实现了农村敬老院全县覆盖,使全县五保老人都能老有所依,老有所靠,为全县脱贫攻坚铺平了道路。

60年来,三都县始终秉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以教育卫生科技创新强县,始终把民生事业放在第一位,教育体系日趋完善,2016年全县建成小学129所、初中21所、普通高中3所、职业学校1所、特殊学校1所,学校总数是建县初期时的37倍,实现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同步发展。学前教育基本覆盖全县各乡镇和山村,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为99.7%和98.5%,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逐步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近两年高考本科以上上线人数突破千人大关,是建县初期近千倍。

卫生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医药卫生基础设施全面铺开,成功创建“二甲医院”,引进5家民营医院入驻,床位达1058张;公共卫生计生服务惠及城乡,医疗精准扶贫工作扎实有效,基本实现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基本建成以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互助和优抚安置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

农村危房的改造,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天网工程”的推进,勤劳智慧的三都人正在将三都建设成一座和谐宜居之城。

精准扶贫出成果

“决不能让一个民族掉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下,三都的发展牵动着全国各界爱心人士的心,先后有国家林业局、国家宗教局、贵州省委办公厅、省军区、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和深圳市、广州黄埔区、广州海珠区以及宗教团体、社会各界对三都开展倾情帮扶,用爱心为水乡40万儿女撑开了发展致富的蓝天,“造血”式的扶贫取得很大效果,不断激发了三都人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三都农村贫困人口由1985年底的20.07万人降至2016年底的5.9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016年底的18.53%。30年来,全县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13005.75万元。

产业化扶贫、山地高效农业与集团帮扶、乡村旅游共同组成的四位一体“三都扶贫模式”,奏响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生态改善的三部曲。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327元,增长105倍。

搬迁就业“甩”穷帽,三都抢抓易地移民搬迁政策机遇,重点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千家万户的水乡儿女整装待发,积极参与到易地扶贫搬迁的浪潮中,2012—2016年安置3587户16360人。“治贫先治愚”,三都将教育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教育脱贫工作开展两年来,共资助建档立卡学生9799人次,资金3133万元;2017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合119370人,参合率100%,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新农合大病保险全覆盖。

从“开门见山”的落后村寨,到房屋鳞次栉比的移民新村;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小病拖、大病挨”到农村医疗全覆盖……各项精准扶贫齐发力,如暖阳万缕,照亮水乡儿女的幸福生活,水乡干群信心满满,誓与全国同步迈进小康。

生态文化水乳交融

在与自然山水相濡以沫的千年岁月里,三都人民珍惜自然的馈赠,坚持绿色发展。如今,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1%,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99.32%。“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中国生态魅力县”名副其实,三都作为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作用日益凸现。

在数千年的迁徙和发展中,水族形成和积累了自己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底蕴,有独特的文字、历法、习俗、信仰。作为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三都水族文化民族风情独特、文化资源丰富,水族马尾绣、水书、水族端节、水族剪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长达49天的中国水族端节,已于2017年被世界纪录认证机构认证为“世界最长的年节”和“世界最长的民族传统节日”。水书正在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在三都这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被称为“水族刺绣活化石”的马尾绣已经成为三都妇女指尖上的经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截至2016年,全县共签单1.88余亿元,成为三都经济发展重要增长点。

“民族文化”和“生态资源”在这片土地上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成为三都人民创造美好家园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民族文化旅游生态经济立县”战略已初见效果,“神秘水乡·秀秀三都”品牌效应日益凸显,2016年,三都旅游业收入达到39.44亿元,成为三都经济支柱产业。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三都县委、县政府将带领40万群众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新的征程,大力弘扬“开放包容敢争先,诚信务实追一流”的新时期三都精神,沿着历史的步伐,扛起历史责任,为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