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社会 >正文

东方艺术·大家 丨独家专访傅中望: 以榫卯回望本土表达自我

2018-03-06 09:24    

(艺术家傅中望在翟雅阁博物馆)

导读

2017年11月1日,“复合——傅中望的艺术”将在武汉翟雅阁博物馆展出。本次展览作为“第四届武汉设计双年展”系列活动之一,将集中展出傅中望雕塑作品、装置艺术、铝箔拓型以及手稿等作品百余件,与“静观”、“木构的启示”、“消失的木构”及“抽离与再嵌入”等共同构成艺术家近期创作的完整状态。

复合——傅中望的艺术

策展人:冀少峰

总策划:金志宏

主办单位:武汉设计之都促进中心

展览时间:2017.11.1-2017.11.10

开幕时间:2017.11.1 3:00p.m.

开幕地点:翟雅阁博物馆——武汉市武昌区昙华林特1号

让作品与历史对话,与社会对话

东方艺术·大家:这次的展览主题为什么是"复合"?

傅中望:此次展览取名为“复合”,即复制与融合,它是我所有艺术表达方式的一个总和,其中展示手稿不仅仅限于榫卯结构,还有一些其它表达方式的草图,几乎每一个手稿,最终是以成型作品呈现,在手稿与作品之间有许多变化和差异,有些作品的手稿构思时间和作品完成时间因不具备实施条件,多年后才得以完成。

蝉木 10cm×28cm×42cm 2016

翟雅阁作为百年建筑,是武汉城市的历史见证物,同时也是一个今天与未来的文化载体。将其保护与利用好,变成一个有文化容量的空间,是非常有意义的。翟雅阁不仅仅是博物馆,还是武汉设计之都的客厅,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艺术家在这里跨界聚集,同时作为一个公共博物馆也吸引了许多热爱文化艺术的观众。作为一个视觉艺术工作者,把作品和手稿同时呈现在这个空间当中,其实是让它与历史对话,与社会对话。试图在这样一个空间里寻求某种关系,这对于我探讨艺术与建筑空间的关系,呈现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尤为重要,“复合”的意义就在这里。

控2#(左) 木 42cm×31cm×44cm 2017

控1#(右) 木 68cm×30cm×61cm 2017

传统建筑的维护与利用是城市的文化自觉,也是一种文化的记忆与创新行为,当今城市的发展,不仅要推进城市功能建设、满足公共需求,更重要的是对历史建筑加以保护和利用,让人们一眼能看到城市的历史,体味到城市发展的厚重感。作为当代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能够在翟雅阁主办展览,将个人的艺术进入公共视野,是一种荣幸,亦是一种责任。

榫卯结构手稿之二宣纸、水墨

34cm×34cm1989

天才少年的演变蜕化之路

东方艺术·大家:您最早从写实主义雕塑转向现代雕塑,从具象到抽象及观念形态的艺术,这个转变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傅中望:我从小就喜欢动手,喜欢拿着锤子做各种东西,动手能力特强。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家里的桌椅板凳都是我做的;到了中学,家里的衣柜都是我做的,在学校我还是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成员,主要是画布景、做道具,为了显示自己的木作手艺,还做了一把小提琴,那时候有一种强烈的制作东西和画画的欲望。我的祖父、伯父全是做古建筑的,称为“大木作”,这就注定我的遗传基因里对手工的热爱;喜欢画画是受我父亲的影响,他在工会搞宣传工作,我从小就在他的办公室看他画宣传画、画炭精像、写美术字,遗传基因加上天生喜欢,就这样有了从艺的梦想。我中学的时候住在汉口,从中山大道一条线走下去有很多电影院和老租界的商店,那时电影院和商店橱窗的广告都是手工绘制的,而且每个电影院和大商场都有专职的美工,于是我就梦想长大了能够当电影院的美工,认为这是最好的职业,天天画电影广告,还可以随便看电影(当时买电影票都是很难的)。

桓柱 木55cm×60cm×225cm2015

上世纪70 年代,我高中毕业后下放到黄陂农村当插队知青,那是“文革”尾期,适逢开展农民泥塑活动,当看到当地农民用红色的泥巴塑造出朴素而生动的人物形象时,我为之感动,就特别想学到手。下乡之前我在武汉青少年宫受过多年的美术培训,学习掌握了基本的素描、速写、色彩写生的绘画技能。有这点儿特长在那个特殊年代就派上用场了,我被生产队先后安排修理农具、画宣传画、办大批判专栏、刻蜡纸钢板、油印宣传资料、参与农民泥塑活动。

容器 木、铁40cm×28cm×30cm1996

因为具备美术的特长,能画、能写又会做木工造型,且对结构特别敏感,公社的干部就派我去县城参加农民泥塑培训班,虽然没有学过,但我很喜爱泥塑,悉心向农民艺人学习,并得到专业老师的辅导。培训完后回来就办了一个农村生产大队的泥塑学习班,召集全大队喜欢写写画画的知识青年、农民青年,找了个粮仓作展厅和培训教室,辅导大家做泥塑,将学习和创作结合起来,最后形成了一个泥塑展览。此事一传开,很多家报纸、杂志、新闻机构都来采访报道,说泥塑是农村的新生事物、农村文艺活动开展得好。当时艺术院校还没恢复高考,很多专家教授都跑到我们这儿来考察,看这些农民怎么做雕塑,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老师到我们那里去蹲点、办分校,像钱绍武、司徒杰、郝京平等老师,和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辅导我们的泥塑创作;还有湖北省美工队的王福臻、朱达成老师也在现场辅导,使我们这帮年轻人受到了很好的启蒙教育。有幸认识了很多雕塑老师后,才知道雕塑这门艺术学问很深,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加之勤奋好学,从此又有了一个新的人生目标——当雕塑家。我就这样做了很长一段时期的人物泥塑,这种造型不是学院式的,而是符合时政需要的民间表达,“文革”期间农民、工人美术创作都是这么干,边学边创作。1978 年,我和农民作者的泥塑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览后,很多报纸、杂志都有报道。你刚才提到写实和具象,我就是在70 年代的黄陂泥塑中产生的认知和实践,并慢慢走向一个所谓具象艺术的过程。

人体改良方案手稿 创作手稿、纸本、圆珠笔

19.6cm×27.5cm 2003

“文革”结束后,下乡知青返城,根据当时的政策,基本上都安排在集体所有制的企业当工人,但因为我有画画和做雕塑的特长,经老师的介绍,进了湖北省博物馆从事文物复制、绘图及展览布置。在博物馆工作期间,我接触到一些历史学者、考古专家,亲眼看到许多古代艺术品,深深感到自己文化知识的浅薄,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于是边工作边自习文化课,1980 年考取了中央工艺美院特艺系装饰雕塑专业,继续学习深造。上世纪80年代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全国影响很大,是集民间传统、现代设计、环境艺术等多学科的设计学院,大师云集,有很多早年从国外留学归来的专家教授,那是年轻学子向往的地方,在这个学校学习使我受益终身。工艺美院图书馆很棒,有许多进口画册,在这里学习了解到大量的现代、非具象的艺术,如抽象雕塑、抽象绘画,毕加索、马蒂斯、摩尔、布朗库西、阿尔普等艺术家的作品,英文看不懂,只好大量地临摹,这些临摹的线描本至今保留着。看了这些作品以后,就觉得跟以前看到的完全不一样,也很惊讶:原来雕塑还可以这样做!这对我来说是一种颠覆性的认知。“文革”时期不允许搞形式上唯美、抽象的个性张扬的东西,所有的个性只能服从于集体价值观。我发觉之前做的泥塑跟自己完全没有关系,做村史、家史、阶级斗争史跟我个人有关系吗?没有。那只是学了点儿技术,作了某种内容的表达而已,离艺术太远。

时间没了 铝箔拓型 65cm×90cm×2cm 2017

认知上产生变化后,我就开始思考和改变学习方式,寻求与过去不一样的视觉经验。即使是在面对中国传统雕塑的学习和具象写生时,我也会思考怎么去把它进行变异和抽象化处理,高度概括、寻求形态的纯粹性,从具象逐步衍化到抽象结构,甚至是材料物性的表达。

以榫卯回望本土,表达自我

东方艺术·大家:多年来,您一直在研究雕塑的材料和语言,作品从传统雕塑转向装置,目前雕塑与装置的界限日渐模糊,您如何看待现今的雕塑艺术与装置艺术?

傅中望:装置这一概念应该是源于西方,如果用这种概念看中国传统艺术,其实很多都可以称之为装置,比如战国时期的编钟,就是以各种视觉元素、不同材质综合构造的装置艺术,只是那个时候没有装置艺术的说法;还有中国古典建筑和西方古典建筑,在我看来就是材料构筑、绘画、雕刻等的综合装置而形成的视觉景观。今天谈及的装置实际上是当代艺术的概念,是建筑、雕塑、绘画等门类艺术分离后的再整合,只是用的材料媒介不同、传达的内容不同而已。

翟雅阁健身所1921 铝箔拓型151cm×55cm×2cm2017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1989年做“榫卯结构”之前,可以说我是在西方现代艺术及其观念的影响下,逐步改造自己、寻求自我,逐步让自己的艺术回到自身、回到艺术的本体。我在创作实践中用各种材料媒介寻找可能性,从这个时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各种风格样式、材料与技术表达。当时正处在“1985 一1986 美术思潮”的涌动中,《金属焊接系列》、《没有封闭的空间》、《天地间》等作品参加各类展览并被刊登。此后困惑了很长时间,没有创作欲望,有一种视觉语言方面的危机感,这迫使我反思自己的创作,发现这些作品尽管也有自己的所思所想,但还是受西方艺术影响太多。直到1988 年年底,我决定要建立自己的语言系统,即如何以新的思想观念去回望本土、审视本土文化资源,进而找到既有中国文化背景支撑,又有独特语言方式的艺术。这成为我新的实验课题。

时间没了 铝箔拓型 65cm×90cm×2cm2017

我从中国传统建筑、家具、农业生产工具的构造方式中找到切入点,进行功能性转换,开始了榫卯结构的创作与思考。1989年“榫卯结构”系列作品出来后,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应邀参加各类展览,在报刊杂志发表,但同时也遭到很多的非议:一是认为榫卯结构不是雕塑,与传统雕塑和学院雕塑没关系。二是认为榫卯结构如果是雕塑的话,这种雕塑谁都会做,不需要进美术学院,跟着木匠学就够了。在今天看来这些重要吗?重要的是我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想表达的东西。

手指 铝箔拓型 25cm×15cm×2cm2001

装置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它不同于雕塑,但又具有雕塑的材料物质属性和空间实体感,说白了就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现存物象、技术手段,根据自己意愿进行空间组合构造,或者说是艺术家思想观念的物化形态。个人的想法、创意、思路,是没有可视性的,必须进行视觉语言的转换,变为一种可视的媒介形态。不同的艺术家会以不同的媒介方式去呈现。当“榫卯结构”系列作品出来后,大家对它是不是雕塑产生质疑,这是以传统雕塑的定义去看待的,我的这些作品已经没有了雕刻和塑造的技术,而仅是材料之间的榫接与多种物品的构合,其实就是用传统建筑、家具、农业生产工具的技术与方法做出的非实用性的东西,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装置。所以我的作品参加展览时,一会儿作为雕塑,一会划为装置。其实今天谈论什么是雕塑、什么是装置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适不适合你做,为什么做、如何做、做了有没有意义。榫卯结构并不是我原创的,是中国先民几千年来的造物意识和生存方式,是既有的文化现存品,我只是发现和利用了这种材料技术方法作为我表达的语言媒介。

榫卯不是榫卯,而是一种关系

东方艺术·大家:在您30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如果按阶段划分,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内在的关联?

傅中望:大概有三个阶段。一个人这一辈子在有限的生命和时间中,只能抓住一件事情做,不管做的是什么,一定要深挖。我找到榫卯的点以后,不断深入,做到一定程度,就感觉有点儿重复了,我必须把它拓展开,让榫卯结构更具有当代意义。于是我提出“异质同构”的概念,榫卯结构是木材和木材的关系,如果不改变材料关系,榫卯结构形态仅仅只是一个抽象的文化符号。木头可以和铁在一起、和泡沫在一起、和今天的最先进的工业材料在一起,可以和所有的很当代的现成生活物品在一起,这一下子就把榫卯切入到现实和当下生活中,那这个天地就更开阔了。

搭掌榫创作手稿 纸本、钢笔、圆珠笔

31cm×21cm 2004

榫卯结构就是一种材料的接点,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的材料种类越来越多,其接点方式多种多样,有卯接、有焊接、有插接,有形接点、有无形接点,日常生活中充满着各种接点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榫卯不是榫卯,而是一种关系,这就上升到哲学的层面。一凸一凹,一阴一阳,它可以是生命的关系,可以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也可以是人和社会的关系。一直以来,我就是试图以多样的榫卯接点来提示当代社会的复杂关系。我后来的许多作品,如:《物以类聚》、《收· 藏· 洗· 晒》、《中国帽子》等,都有着某种上下文关系和内在的逻辑关系。

傅中望简介

1956年出生于湖北武汉,1982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特种工艺系装饰雕塑专业,曾任职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美术院雕塑创作研究室。现任职湖北美术馆。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艺术展览;部分作品先后被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湖北美术馆、合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香港历史博物馆、马尔它总统府、奥地利、德国公共艺术机构永久收藏。

主要个展

2015 “开物——傅中望个展”,泉空间,中国·北京

2015 “构物思迹——傅中望手稿研究展”,合美术馆,中国·武汉

2013 “构物思迹——傅中望手稿研究展”,合美术馆,中国·武汉

2011 “轴线——傅中望艺术展”,华侨城西安当代艺术中心,中国·西安

1994 “临近的新关系——傅中望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画廊,中国·北京

主要作品:

有《生命使者》《天地间》《金属焊接系列》《榫卯结构系列》《地门》《天井》《中国帽子》《物以类聚》《铝箔拓型》《大木作》等。

出版有《中国当代艺术家——傅中望》《轴线一傅中望》《构物思迹》等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