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社会 >正文

懂得了什么是体面,中年男人才会远离油腻

2018-03-06 19:21    

一个体面的人,首先要具备明确的权利意识,也就是最早的《群己权界论》中的自由权利意识。一个人,若非有任何法律须得干涉的行为,他人、某些群体,不得干预这种权利或自由。

冰川思想库特约研究员 | 刘彦

冯唐易老,但感知力敏锐。当他提出中年男的油腻观的时候,他撇清了自己,但作为一个中年男,他对于中国中年男的容颜、相貌、举止言谈的审视和反思是完全必要和值得的。

因为他提出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是一个社会的“体面”?这个由社会的中坚分子所维护的“体面”,有没有一些共同的标准?

人们常说:“一个人三十五岁以前的脸是父母决定的,但是三十五岁以后的脸应当由自己决定。一个人要为自己三十五岁以后的长相负责。” 这句话乃至理名言。此话询之于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乃至于衣着品味,无不中的。

衣着、饰品乃至言行,身体的胖瘦、容颜的清朗或腌臜,并不是孤立于一个人的内在而独自呈现出来的状态,它其实是一个人内在的精神品质无时不刻散发出来的信息和信号。凭着这些信息和信号,人们互相寻找同类,彼此温暖,或者厌恶。

波伏娃不无悲观地在上个世纪说到,一个女人并不是选择成为她自己,而是被成为她自己的。这在社会学和制度经济学的意义上或许成立。

▲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西蒙娜·德·波伏娃

但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四十年之后,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不论男女,他或者她都是在和平年代长大的。没有经历战火,择业基本自由,恋爱自由,除了一些重大的部分比如大城市的户籍和生娃遭到一些限制之外,不能不说,一个人在相当程度上,是选择了成为他/她自己的(外貌和一切)。

这句话同时也意味着,是他或者她在人生的过程中一系列的选择,成为了今天的自己:他/她的容颜、衣着的品味、爱人、朋友,以及他/她自己核心的价值观。这些无形的东西最后塑造成了眼前这样一个个你或我:

穿着牛仔裤和T恤、匆匆拿着一份快餐仍然每夜奋战到凌晨的创业中年男女;

身患重病可能医治无效仍然不忘欣赏一朵玫瑰花香的男/女博士;

坚持对任何意见都双向辩驳的男/女经济学家;

一位坚持用优雅的汉语写作的男/女作家;

一位阳光永远纯净的老人;

一位坚信生命和身体、以及灵魂可以由自我塑造的男女中年;

一名无时不刻都在照顾着老人和孩子,并立志要承担起自己责任的中年男女;

一位立志献身公益的人;

一个发誓要赚钱成为亿万富翁,并改善家庭生活的人……

所有上述这些,都与那些保温杯的枸杞歧视、年龄歧视、性别歧视无关,而与有温度的人性、与可以塑造的体面、有自尊的人格相关。这些文明的自尊和自觉,决定着一个人的衣着与打扮,更决定着一个人的仪态与面容,也决定着一个人是否有刻意修持和塑造自己的内省气质。

我认为最体面的世界公民,大约是电影《钢琴师》里的那位保护钢琴师的德国军官,与那位在二战炮火后的废墟之中,叮叮当当弹出肖邦夜曲的钢琴家。他们两位作为相辅相成的一种存在,构成了人类文明更深层的风景线,也构成了人类文明最后的堡垒和底线。

而经过四十年和平生活熏陶之后的中国当代中年男女,我们又需要一种什么样的共同的体面的价值观?

就我自己而言,一个体面的人,首先要具备明确的权利意识,也就是最早的《群己权界论》中的自由权利意识。一个人,若非有任何法律须得干涉的行为,他人、某些群体,不得干预这种权利或自由。

在美国政治哲学家罗伯特·诺奇克的眼中,这种权利是一种否定性的权利,也即,个人是唯一的实体,个人的生命和存在具有不可超越的价值,社会或国家,乃至于某些群体,不能为了更多的利益而要求某个人或某些人牺牲他们的权利。这就从从本质上构建了一种内在道德的边界约束。

鉴于我们仍然是一个受到群体行为约束重重的社会,我对这一清晰的群己权界论保持清醒的态度。比如,不管是油腻中年男又或者是肥腻中年女,这其实都是他们自己的私事。议论可以,但是年龄歧视和性别歧视,乃至于90后对于70后和80后的碾压,这种疯狂的代际歧视已经达到一种无法想象的高度,我并不认为约翰·密尔强调的群己权界论已经过时。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

而在我19岁的女儿看来,她认为一个人最自尊的行为,是不去麻烦别人。这其实是一种现代人为自己负责的高度的自觉意识。在中国或者全世界,有多少人,无论是青少年,还是家庭中的任一方,心安理得地躺在伴侣、父母、儿女为自己打造的安乐世界里,而不懂得自我承担?

从根本意义上说,一个人只能是他/她自己世界的全部主人。这不仅仅包含容貌和言谈举止,更包括心理意义上的独立。一个彻底独立的人,才真正值得尊敬。这跟亲密的家庭关系并不相反,而是兼容。如果因此而错以为一个人自我负责乃是对亲密情感的侵蚀,那是不懂得亲密情感的要义。无论是夫妻之间还是代际之间,更明确的自我边界,才能构建更明确的、更好的私人关系。

第三点,具备常识。什么是常识?在现代社会,有一些经过数千年的沉淀而留存下来的东西方文明中的精髓,大约就可以化约为常识了。这些常识的单子虽然依据时代的更迭而有所变化,大多数人也未必常常就对,但是,常识基本上是不会错的。

“男人爱女人,女人爱孩子,小孩儿爱糖”;

比如在现代社会,年龄歧视、种族歧视、性别歧视是非常不得体的行为;

再比如,给女士开个车门,替对面的女士铺好餐巾,总强过那些总要女性提着大包小包而先生悠游自在的行为吧?

再比如,一个女人只要能劳动,出来工作总要强过那些躺在先生的庇荫下歇脚的人罢?

另外,能不能拜托隔壁邻居,当你出来遛狗时,栓根绳儿、带着一纸方便袋?

最后的最后,并非最重要,但绝非不重要的一点,是分寸感。或许可以这么说,人类文明的绝大多数问题,都可以用分寸感这个词去解决。因为一个人即便具备了良好的知识修养,良好的权利观念,以及自我负责到底的勇气与精神,但是若缺乏了分寸感,仍然既不能成为英国意义上的贵族,也不能成为中国意义上的绅士和淑女,以及现代的合格公民。

分寸感是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一书的核心,也是中国的传统中庸之道的核心。它是一种微妙的、仅仅能够默会而不能言明的知识。只有掌握了这一种分寸感,一个一个的人所连接起来的社会,才能够从根本意义上被称作是“体面”的。

其实,我是很不相信枚举式排列法的。因为这样的做法只能成为波普尔所说的开放社会的敌人:所有未经检验的枚举式“体面”,都是可疑的。但是,我之所以甘愿冒成为敌人的风险,就在于实在是不能忍受人们把是否手持保温杯、是否着唐装、以及体态仪表作为体面认知价值链中的唯一一环,虽然我确实认为,四十岁的人其外貌跟心灵品质有关。

但这并非是我吐槽体面认知共同体的唯一理由。更重要的理由是,塑造一个体面的社会,不能总是靠呼啸而来呼啸而去的网络吐槽,而应该把人们对于体面意义的惶惑,带入到这一公共议论的场域之中。

体面认知的价值体系,确实跟中年危机没有半毛钱关系。

只有充分理解了文明的本质,个体的体面的面相才能塑造出来。一个社会共同的对于文明的认知,也才会有共同的结构;有了共同的认知结构,才会有真正更大范围上的体面行为。

到那时,我们才会看见一张张春风拂面的脸孔,一张张带有明澈眼神的孩童、中年人、老年人。他们各美其美,一起构建出这个社会的所有美好,一点儿也不油腻。而这一未来,依赖于每一个当下的人,不仅仅是中年人。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