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伊犁老故事|古诗词中描绘的惠远古城今昔对比

2021-11-07 17:25    

望河楼下踏春归

——清代西域诗中惠远城的望河楼

惠远古城近景

惠远城建于清朝中央政府设置伊犁将军的第二年,即乾隆二十八年(1763)。伊犁将军是统辖西域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因而伊犁便成为新疆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惠远城自然成为当之无愧的首府。据记载,惠远故城“高一丈四尺,周一千六百七十四丈,共九里三分”(后来城东门外又展筑二百四十丈,全城共计十里六分三厘)。竣工后,首任伊犁将军明瑞奏请“赐以嘉名”,1765年乾隆皇帝批复“伊犁河驻防城曰惠远”。

惠远城又名“大城”,是著名的伊犁九城之首。城中央是高大的钟鼓楼,东南西北四条大街辐射四方,伊犁将军府设在东大街,北门外有万寿宫,南门外建有先农坛和社稷坛,临河筑有望河楼(又名鉴远楼)、龙王庙。东门外有演武场,西门外有官设的贸易亭。

望河楼是伊犁将军伊勒图在乾隆四十年(1775)修建的(有人说是伊犁将军保宁所建,但保宁是在伊勒图题写匾额四年后才任职的,不可能先题匾额后修楼),位置在龙王庙前,匾额“鉴远楼”由伊勒图亲笔题写。

在戍客陈庭学(1739—1803)的诗中,多次描绘了望河楼的雄伟身影:

“拔地云甍俯堞垣,

插天雪峰对楼门。”

(《同人边楼偶眺五叠前韵》)楼身高耸,俯瞰城垣。“野楼突兀临江起,戍堡连延隔岸排。”(《言怀叠韵十首》)楼台临江,一览无余。

“楼瞰江流竦栋楹,

倚天长剑湛然清。”

(《奉和奎元戎鉴远楼题壁韵二首》)江流滚滚,震撼楼阁。

关于望河楼的面貌,舒其绍(1742—?)在《消夏吟·望河楼》的诗序中这样介绍:(望河楼)“在大河北岸,碧树周围,雪峰环拥,亭台上下,花木芬芳,为伊疆胜游之所。”徐松在《西域水道记》中也有描述:“临河有高楼,红栏碧瓦,俯瞰洪涛,粮艘帆樯,出没其下。南山雨霁,沙市云开,酒榼茶枪,赋诗遣闷,苍茫独立,兴往悲来。”可见此楼当时确实是诗酒风流的“胜游之所”。由于伊犁河水对堤岸的连年冲刷、侵蚀,致使望河楼、龙王庙等建筑终归溃于河中,甚至惠远城的南门及城墙也不断坍塌,造成老城的毁弃。直到光绪十五年(1889)又在故城北十五里处,依旧制筑建新城(就是现在的惠远城)。在伊犁河畔伫立了将近一个甲子的望河楼,终于消泯于历史的深处。

标签

清代西域诗中歌咏望河楼的诗作很多。早期的有庄肇奎(1726—1798)的《奉和伊显亭将军登鉴远楼原韵》、《薄暮登鉴远楼感赋》、《次韵陈莼涘同人招饮鉴远楼二首》、《次韵德润圃秋日登鉴远楼作》等。《奉和》一诗透露了伊犁将军伊勒图题写鉴远楼匾额的信息,描绘了“楼边红日照晴洲”的美景,反映了伊犁各民族群众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生活状况,歌颂了“如海朝宗汇众流”般的中华民族向心力。《薄暮》一诗写道:

“边楼突起傍城隈,

苍茫遥空暮色来。

日落横江群马渡,

风生曲渚列樯开。”

站在楼上看到的是群马渡江、风帆飞掠的伊犁河景色,心中浮起的是“环山不断乡魂断,戍客难回野鸟回”的苍凉之感,盼望京城的皇帝眷顾戍客的寸草之心,早日召回流放之人。《次韵陈莼涘》二首则把这种思归之情作了情景交融的抒发:

一发中原夕照斜,

青山何处是吾家。

倚楼有客吹羌笛,

杨柳边声怨落花。

一水西流万仞山,

乱鸦风急野凫闲。

天应有尽愁无尽,

故垒春还燕未还。

“一发中原”的意思是中原仅在距青山一发之地,是化用苏轼的《澄迈驿通潮阁二首》中的诗句“青山一发是中原”。“故垒”指古战场。此诗倾吐了远在边疆的戍客们登高望远、听笛思家的愁绪,也反映了边疆地区春意迟迟,“春还燕未还”的景况。《次韵德润圃》一诗写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重返伊犁时,尽管眼前的景物依然苍茫:“牧马乱云沙树渺”,闲适的生活依然惬意:“烹茶落叶石泉香”,但是诗人已经心灰意懒:“匣剑无芒甘独老,新诗投我引杯长。”只能靠杯中之物打发岁月了。

入口

曾被时人誉为“勇冠三军,功垂绝域,枕戈之暇,不废笔墨”的伊犁将军奎林(1738?—1792),写有《登鉴远楼二首》,其中的“一行秋影飞鸿远,千叠斜阳去浪明”和“远树风烟横莽苍,乱山云雾起嵯峨”二联,意境宏阔,气韵雄浑,颇有“潇洒出尘”之致。尤其是“去浪明”一语,正合站在望河楼上,眼望滚滚西去的伊犁河流水的特定情境。第二首的尾联“暴残割据消尘劫,衰草斜阳散牧驼”,描绘出一幅平定叛乱之后西极边陲的和平安宁氛围。

标签

流放伊犁十二年之久的王大枢(1731—1816)初次登上望河楼时,眺望伊犁河两岸的优美风光,心情还算不错,豪迈地唱出了“虎视落英鲸吸酒”,“还持铁板唱关西”的达观之声:

四围山色玉屏风,

一片秋色宛在中。

山似美人江似镜,

落霞都做故衫红。

楼头衰草遍天长,

楼外烟沙阅汉唐。

百尺栏杆千丈雪,

依然佳客度夕阳。

(《庚戌九日同人登鉴远楼,次壁间原韵十绝》)

同样戍守伊犁十三年的陈庭学(1739—1803)也写有五首登临鉴远楼的诗作,其中《同人登鉴远楼次韵》二首描绘了伊犁河上“水禽相趁(相互追逐)”和“有客投竿(垂钓)”的美景,表达了身在“天末”,心系“乡关”的情怀:

天末同襟话野楼,

水禽相趁点烟洲。

谁知极目荒沙外,

有客投竿万里流。

登临西北有高楼,

泛览何须遍十洲。

盼得槎回人亦返,

乡关依旧水东流。

舒其绍写有组诗《消夏吟》(共25首),其中第一首就是五律《望河楼》:

长夏消无计,

高楼几度过。

万山扃虎豹,

叠浪走鼋鼍。

久客方言熟,

穷边战骨多。

戎衣犹未脱,

不敢慕渔蓑。

“扃”为自外关闭门户用的门闩、门环等。也指门、门扇和关门。这里指关闭。“鼋”,鳖;“鼍”,鳄鱼。“渔蓑”,渔人的蓑衣。这里指和平安定的生活。颔联是说山中与河里的野生动物很多,颈联是说人间的事:由于在边疆待久了,已经能够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对话交流;边境地区战事频繁,到处都能看到坟茔与白骨。尾联表达了诗人守边任重,不敢奢望安定生活的心情,令人肃然起敬。

比舒其绍早两年发配伊犁的杨廷理(1747—1813)写有六首有关望河楼的诗,其中《登望河楼》一诗写在冬日,他“凭栏望河”,看到的是河面结冰,船舶“抽帆”,“骇浪”消失,“匹练”静卧,想象的是如何“鼓棹高歌”,回归家乡。所以在《暮春登鉴远楼,集范文正公<岳阳楼记>字》中歌咏的是:“千山排远景,万里动归情。”在《即事》中伤感的是:“年年空咏思归引,怅望频登鉴远楼。”二十六岁英年早逝的舒敏(1777—1803)也写过一首《登望河楼》,他父亲伍拉纳以受贿罪被斩,全家受株连,他被遣戍伊犁时只有十九岁。他由于情绪低落“思归切”,所以“凭栏万里寸心愁”,获释后过了五年就早夭了。

标签

著名学者洪亮吉(1754—1809)因大胆批评朝政而于嘉庆五年(1800)被遣戍伊犁。在伊犁虽只百日,却写了大量诗文笔记,其中《伊犁纪事诗》四十二首尤为著名。其第十三首就写到了望河楼:

城隅两日霁寒威,

韦曲词人尚下帷。

趁得南山风日好,

望河楼下踏春归。

他在诗中奉劝同时来到伊犁的戍客韦佩金,不要整天闷在屋中读书,趁着天气转暖的大好春光,赶快到望河楼下来踏春。望河楼之名也许就是借着文豪的盛名不胫而走,为人们所知的。

洪水泗流---于洪波摄

银茶互易远人欢

——清代西域诗中惠远的民生状态

清代西域诗中除了反映屯垦生产的大量作品外,还有不少涉及兴修水利、治理河道、开矿铸币、边境贸易等有关国计民生的诗篇,也关注、介绍了伊犁河谷丰富的物产资源,为我们描画出当年伊犁将军发展边疆经济,治疆理政,关注民生的方方面面,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一、兴修水利

为了发展屯田事业,首先就要兴修水利,开河挖渠。早在乾隆二十九年(1764),首任伊犁将军明瑞就和辅国公伊犁回屯阿奇木伯克茂萨组织军民在回屯之东开筑奎松渠、阿热吾斯塘渠。嘉庆七年(1802)伊犁将军松筠又组织军民在惠远城东伊犁河北岸的黄草湖开挖大渠一道,次年又在大渠北另开一道干渠,通称通惠渠。后来,明瑞与茂萨所筑之渠延伸与通惠渠联通,成为最初的湟渠。陈寅在《通惠渠次方来青观察韵》中赞美通惠渠:

惠泽平开万里天,

伊江城外筑新阡。

源源流水将军令,

多稼欣闻颂《大田》。

《大田》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诗中云:“大田多稼。”这是最早歌咏农作物丰收的诗篇。

标签

百年前的惠远钟楼大街

现在的惠远钟楼大街

作者简介

吴孝成,汉族,祖籍安徽金寨,出生于新疆哈密市。大学本科学历。新疆伊犁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曾任伊犁师范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新疆唐加勒克研究会会长、新疆鲁迅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和《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编委并担任“哈萨克文化研究”栏目主持人。长期从事写作学教学和新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系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写作学会会员、伊犁州专家顾问团成员, 1964年参加工作,2004年退休。1987年获伊犁州优秀教师称号,1989年获自治区优秀教师称号,1997年获自治区优秀民主管理工作者称号。出版的著作有:《20世纪哈萨克文学概观》(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多元文化语境中的西北多民族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唐加勒克诗选》(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新世纪地方高等院校专业系列教材·大学语文》(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古今诗人唱伊犁》(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年);《和美伊犁》(新疆人民出版社,2015年)等。发表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二百余篇。作为新疆文艺批评界有一定影响的文学评论家,他的文学评论成果在《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史》中有专题介绍。

标签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