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教育 >正文

2019北影考研必看影片

2018-04-30 23:32    

2019北影考研必看影片

A:中国影片:

1.神女 2.大路 3.马路天使

4.渔光曲 5.乌鸦与麻雀 6.十字街头

7.八千里路云和月 8.一江春水向东流 9.小城之春

10.林家铺子11.早春二月 12.我这一辈子

13.红色娘子军 14.农奴 15.祝福

16.李双双 17. 春苗 18.杜鹃山

19.我们的田野20.邻居 21.沙鸥

22.都市里的村庄 23.一个与八个24.黄土地

25.黑炮事件 26.红高粱 27.野山

28.盗马贼 29.本命年 30.人鬼情

31.风柜来的人 32.戏梦人生 33.悲情城市

34.暗恋桃花源35.太阳雨 36.活着

37.秋菊打官司 38.顽主 39.霸王别姬

40.阳光灿烂的日子41.好男好女 42.饮食男女

43.喜宴 44.重庆森林 45 童年往事

46.独立时代47.东邪西毒 48 大话西游

49.鬼子来了50.小武 51 、站台

B:外国影片:

1.党同伐异 2.战舰波将金号 3.摩登时代

4.掏金记 5.公民凯恩 6.乱世佳人

7.魂断蓝桥 8.蝴蝶梦 9.偷自行车的人

10.罗马11时 11.罗门生 12.活着

13.四百下 14.精疲力尽 15.广岛之恋

16.野草莓 17. 正午 18.士兵之歌

19.去年在马里昂巴德20.后窗21.裸岛

22.81/2 23.木屐树 24.邦尼和克莱德

25.毕业生 26.阿拉伯的劳伦斯 27.秋刀鱼的味道

28.红色沙漠 29.放大 30.普通的法西斯

31.德尔苏.乌扎拉 32.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33.巴顿将军

34.骗术大全 35.教父 36.对话

37.走出非洲 38.现代启示录 39.出租汽车司机

40.猎鹿人 41.飞越疯人院 42.老姑娘

43.美国往事 44.发条桔子 45.巴黎最后的探戈

46.愤怒的公牛 47.布拉格之恋 48.魂断威尼斯

49.暴雨将至 50.克莱默夫妇 51.巴黎最后一班地铁

52.悔悟 53.舞厅 54.阿基米德后宫茶

55.呼喊与细语 56.花边女工 57.荣誉

58.法国中尉的女人 59.莉莉.玛莲 60.樱桃的滋味

61.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62.锡鼓 63.小鞋子

64.天堂电影院 65.蜘蛛女之吻 66.开罗的紫玫瑰

67.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68.卡门 69.酋山节考

70.蓝色的女人 71.末代皇帝 72.巴比特的宴会

73.鸟人 74.性.谎言.录相带 75.死亡诗社

76.杀手李昂 77.钢琴课 78.低级小说

79.迷墙 80.白色 81.夺命双雄

82.猜火车 83.天生杀人狂 84.37度2

85.性爱宝典 86.狗脸岁月 87.毒太阳

88.情浓朱古力 89.黑暗中的舞者 90 海上钢琴师

91.我是城堡的主人 92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93.情书

94.苏菲的世界 95刺激1995 96罗拉快跑

《秋菊打官司》

凤凰娱乐评:

《秋菊打官司》是一部关于现实农村生活的影片,围绕农妇秋菊想要讨一个说法而展开,着重刻画了她不断的奔波的过程,对农村生活状态和人物关系以及伦理进行了真实的表现,简单直接的表达了人对自我权益的觉醒。影片拍摄手法朴实,并有一些偷拍的实际生活场景,给予影片无比强烈的真实感,并且把秋菊坚强、朴实的个性表现的淋漓尽致。巩俐在张艺谋这部纪实风格的作品中,将秋菊这位性格执拗的农妇演绎得十分到位。影片借一个“民告官”的故事,赞颂了农村女性的自尊、自强、自信以及法制观念的觉醒。

秋菊就只想要一个说法的奔波,和影片朴实的拍摄手法,加上偷拍的一些实际生活状态,成为张艺谋电影中的优秀作品。《秋菊打官司》可以说是张艺谋最好的影片之一。这是一部采用纪实手法拍摄电影,人物的矛盾关系依然存在着张艺谋一贯的故事性叙述方式。开始秋菊无论如何也要向村长讨个说法,最后不惜告到市里的法院,在结尾时村长和秋菊一家的和好时,村长却被抓走了。人物关系的转换,显示了张艺谋对这类纪实性影片故事性上的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也是本片广受好评的原因之一。

故事发生在陕西陇县,片中语言也是西府官话。秋菊挺着肚子在雪地上蹒跚的镜头给人们的印象很深。还有她迷茫的眼神、失落的眼神、期望的眼神、好奇的眼神、倔强的眼神和幸福的眼神。虽然片子里李公安一直在说:村长这人够犟的。可事实上是秋菊这个比村长还犟。“要个说法”这句话在片子里反复的出现。秋菊就是想要一个说法。这么简单而已。

电影的构图干净不规则。用光自然真实。很有生活气息。片子里有些镜头是偷拍。非职业演员的朴实为片子增色不少。另外片子里秋菊的大红色衣服与她家院子里红色的大片辣子的颜色隐隐映照着。绿色的头巾。很有冲击力。

片子里有不少暗喻。比如说片子一开始的音乐。那首关中西部小调在每次秋菊踏上去告状的征程时都会响起。在秋菊去市公安局告状回来却得到了维持原判的判决书之后。秋菊低着头往家走。这时音乐又起。便隐隐约约暗示了秋菊肯定不会服输。肯定还会再告下去。再比如那弯弯曲曲的小山路。也暗喻了她讨个说法的艰辛。当秋菊与妹子坐在城市熙熙攘攘的街头。望着过往光鲜的人们。她的眼神里更多的透出了新鲜而不是羡慕。她本来就不属于这个光鲜的世界。这里有太多她搞不明白的东西。人们用鄙夷的目光看着走在高层建筑之间的秋菊和妹子。

她们一身不伦不类的打扮让人看了很可笑,也很可怜。可秋菊并不在乎。她来到这个城市间。只为了给自己讨个说法。她知道自己不属于这里。只属于那个乡村。只有在那里她能觉得自己很重要。她对这种日子并不期望。无欲则无求。那是一个完全不关乎她的世界。她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就是给自己找个说法。找到了。她就回去。决不留恋。

后来妹子又看到那个人力车夫。便不顾一切的去追。想要回那被骗了的钱,表现了些朴实。总的来说。张艺谋想在这个片子里表现秋菊的执着和冲决网罗的勇敢:不向权威低头。这表现在她给公安局的同志说“我上过中学。”这就算农村妇女比较高的学历了。因此才有“讨个说法”的觉醒。而同样也在侧面表现了些农村人对于法律意识的觉醒。反映了农村人不懂法的愚昧。片子里那个代人写状子的老汉。算是最懂的人。因此才在邮电局门口写状子。自称“告死状的写过六个,四个判了死刑,两个判了无期。”可我们听到公安念他写的状子时还是忍俊不禁,“村长打人,犯了故意杀人罪”,这样的在县里,就算是个最懂法的明白人了。法律在农村的普及程度,可见一斑。

但片子似乎没有大冲突,这个片子平平淡淡,没怎么有大的起伏。这也与导演想表达的主题有关吧。毕竟不是好莱坞的头脑简单的大片。线性叙事的线索,简简单单。主要矛盾也就是秋菊要讨个说法的屡战屡败和村长蛮横。次要矛盾也就是秋菊不停地上告和家人的渐渐不支持,村里人的蔑视。就连受害人秋菊的丈夫也打了退堂鼓。而秋菊还在坚持着。不断坚持着。

可需要注意的是,秋菊的坚持仅仅是要求村长给赔个礼道个歉。而事情的结局是村长被警车带走。拘留15天。事情到这似乎就是个“说法”了,但秋菊的最初的简单的要求成了这个样子,却不是她的初衷了。

再回到秋菊生孩子时。村长不计前嫌把难产的秋菊送到医院。秋菊感激不已,想这个事就这么算了。却在孩子满月酒时。秋菊一家翘首盼望村长来喝满月酒的时候,得知村长被拘留的消息。

一直贯穿影片的主要矛盾就这样被另一种矛盾代替:秋菊的感恩和村长被自己告倒的事实。一直盼望发生的事情却在变化之后发生了。影片的最后。望着远方的滚滚风尘。给了秋菊一个特写。脸上写满了无奈与失落。这眼神里究竟写了些什么。也许是淳朴的秋菊一辈子都想不明白的“说法”吧。

张艺谋的影片有一种看不见的形式与隐匿的“乡村情结”。张艺谋无疑是具有独创性的电影导演,而影片《秋菊打官司》的风格样式也同样具备了新颖别致的特性。张艺谋在《秋菊打官司》中做到了这一点。在《秋菊打官司》中,影片通过秋菊持之以恒的告状之路给观众上了堂法制教育课,影片针对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具有很高的普世价值。

豆瓣评价:

秋菊家要建一个辣子楼,村长不让,因为上头文件在这里,这是现代秩序,是法律文明。 但是秋菊的男人骂村长“下辈子断子绝孙,抱一窝母鸡。”村长一生气,踢了男人的下身这又是乡土社会的经典作为了。 中国社会分为两套秩序,一是乡土社会的民间秩序,一是官方的秩序,这在中国农村尤其体现得明显。 在农村,最大的权力者是村长长老,民间舆论是评判行为的最主要力量,人情是联系人们关系的最大纽带。面子是他们所追求的东西。而在现代秩序中,权力者是公安局,是政府,评判行为的力量是法律,是国家强制机关,联系人之间关系的是合作关系或者利益,利益是人们的追求。 而这里的秋菊,她就是要通过现代秩序,法律程序来解决一个乡土内的问题,因为通过乡土秩序她无法解决,而总认为法律,公安这些外来的官方物事是高高在上的,是有效的,可是,这些适合的也许是城市社会,并且即使适合你,它给你的也只是它们觉得重要的东西,比如钱,那两百块钱就是最好的赔偿,他们认为。可是,秋菊要的是一个说法,不是钱。 但是从这里,你是找不到的,你要赔礼道歉,这是面子问题,是乡土社会看重的东西,法律上没有这东西。 而且到最后,这两套体系的冲突到了极其尴尬的地步。 村长不计前嫌半夜抬难产的秋菊去生孩子,还是大雪天的,如果没有村长,秋菊可能就死了,儿子也可能没有了。 秋菊感谢村长,要村长来喝满月酒,可是在喜乐的热闹气氛中,村长却被抓走了,因为按法律程序,村长构成了犯罪,要坐牢。 然后影片以秋菊的尴尬结束了。 这种尴尬其实也是两种体系的冲突尴尬。 这种冲突的产生就是秋菊这个倔强的女人跳出来,非要讨个说法,于是,产生了冲突。 当然,我们甚至在这个普法的时代背景下将秋菊作为学习法律运用法律的典范,特别在那个九十年代,更具有现实意义。 但是,乡土社会的规范又该怎么办? 那毕竟是已经形成了几千年的,并且一直存在着,忽略不了的。

电影分析——《智取威虎山3D》徐克

基本信息

《智取威虎山3D》是徐克执导的一部3D谍战动作电影,由张涵予、梁家辉、林更新、余男、佟丽娅主演,由博纳影业集团、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八一电影制片厂、万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优酷土豆影业有限公司、蓝色星空影业有限公司、上海三次元影视传媒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影片于于2014年12月23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智取威虎山3D》改编自曲波小说《林海雪原》,讲述的是解放军一支骁勇善战的小分队与在东北山林盘踞多年的数股土匪斗志斗勇的故事。

剧情简介

1947年冬,东北民主联军203小分队在首长少剑波的带领下,奉上级命令进入匪患猖獗的林海雪原保护百姓安全,侦察员杨子荣与卫生员白茹火线驰援。为彻底瓦解土匪势力,杨子荣执意请求乔装潜入匪窝“威虎山”。历经了重重考验的杨子荣因献宝有功,被匪首座山雕封为“威虎山老九”。杨子荣一面与八大金刚周旋,一面涉险为山下战友传出情报,而山寨中的一名神秘女子却屡屡将他陷于生死绝境。被203小分队生擒的土匪联络副官栾平趁乱逃脱,竟出现在威虎寨中与杨子荣当面对质。座山雕寿辰“百鸡宴”上,杨子荣与203小分队的战友们迎来了剿匪收网的最佳时机,一场鏖战在所难免。

影片评价

绝佳动作设计

徐克和元彬一起奉献了绝佳的动作设计,就像20世纪90年代让黄飞鸿飞来飞去一样,徐克在《智取威虎山3D》靠的仍然是打破常规的奇绝想象力。观众可以试着想象一下以武侠片的办法,来处理枪战片的动作。徐克的动作从来都快,但他的独门秘籍是快而不乱,一个动作剪得飞快,但发力点、着力点和给出的反应,都是清清楚楚的。在《智取威虎山3D》里,拳脚变成了枪械,没有翻飞的侠客,而是敦实的土炮与坦克。“让子弹慢点飞”的镜头观众可能看了千百次,但这一次,子弹如武侠的拳脚一般,冲破了动作传统的束缚。(《新京报》评)

戏曲美学与影片调性融为一体

有了商业类型故事的曲款“暗通”,也不难明白徐克执导《智取威虎山3D》其实是顺势而为、用人之长,依托娴熟的商业片叙述技巧,自然能把一个解放军大胆卧底的剿匪故事讲述得惊心动魄、荡气回肠,而且影片对于“样板戏”京剧《智取威虎山3D》的致敬也显而易见:不仅片中几次出现了京剧画面,在演员表演、台词设定、场景美术乃至角色化妆上(譬如杨子荣浓厚的“眼影”),影片也烙上了深刻的京剧戏曲美学印记。

甫一看去观众可能略有出戏,但随着剧情的推演,这些源自戏曲美学的艺术特点与影片的整体调性融为一体,从而使影片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电影美学”特色——当下中国电影(无论“商业片”还是“艺术片”)的美学特质其实基本上是由国外电影奠定的,而《智取威虎山3D》无意间在挖掘本土电影特色的路径上给新世纪的中国电影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然徐克的作品有不少都有着源自戏曲美学的“中国电影美学”特色)。(《新京报》评)

3D视觉奇观

作为一部2014年的贺岁片,3D特效技术也给《智取威虎山3D》插上了视觉奇观的翅膀,譬如经典的“打虎上山”桥段就在电影中呈现为栩栩如生的杨子荣打老虎场景,看来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而杨子荣在座山雕帐下的应对、解放军小分队在夹皮沟的抗匪战,又让人想起《新龙门客栈》《七武士》等武侠剑戟片里的刀光剑影和令人忍俊不禁的滑稽趣味——这一来二去的,已然把《智取威虎山3D》锻造成了一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性统一”的年度大作。(《新京报》评)

徐克以武侠片的方式包装这个红色故事,并赋予了很多富有娱乐性的对话或动作场面。再加上徐克式的快速剪辑,步步惊心又让人看得痛快淋漓。(人民网评)

整部电影情节生动,跌宕起伏,丝丝入扣,波澜壮阔,新增加的几个人物入情入理,为烘托主人翁增色不少,用当代偶像韩庚穿插其中更是赢得年轻人的追捧钟爱。尤其是结尾,小分队齐聚,坑道内的机上搏斗更是高潮迭起扣人心弦。(中国网评)

将传统剿匪老样板翻新,变成龙门客栈式的斗智斗力快意恩仇,极具徐克个人风格。无论雪地滑行、农村枪战、威虎山大战,以至老虎恶斗与结局飞机上打斗的特效场面,都驾驭得游刃有馀,充分显示导演功力。徐克以大刀阔斧的类型片手法,重塑了此经典剧目,不仅一新观众对样板戏的耳目,亦把大反派座山雕的城堡建构为荒诞异域,暗藏了出卖和背叛、试探和诱惑、欲望和权力,从中渗满了庄谐并重的港式趣味。(香港电影评论学会评)

豆瓣评论

新时代样板戏

1、形式 以前叫样板戏,现在叫主旋律,国外叫主流价值观,本质上都是一回事 样板戏在任务冲突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三突出往往成为样板戏的重要标志。 现在的主旋律影视作品也无外乎是,除了歌颂党领导人的英明神武,就是表现无缺陷的英雄。 即使放在美国主流价值观电影同样不例外地突出个人形象:钢铁侠、绿巨人、X战警、美国队长、超人、变形金刚,我们能够记得的都是这些无所不能的大英雄。 所以说从表现形式来说,主流电影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在现在,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有着相似的地方,突出大人物,如果非要说不同的话,我们的再大的大人物都是组织下的个人,美剧里面的大人物是实实在在的个人英雄。 2、内涵 形式上的相近,并不代表着表达的内涵就有所相近。任何文化作品都承担着价值取向的功能。即使是毫无任何内涵的作品也承担着迎合观众腰包的作用,只要能给观众带来任何的快感,也说明这样的作品在虚荣上找到了消费者的G点。 那么智取威虎山表现了什么样的价值观呢? 应该说徐克虽然从来没有向王晶一样赤裸裸地向党表过衷心,但是从作品上可以看出,徐克受红色文化的影响还是相当大,他对那个造英雄的年代同样充满了憧憬,影片中的韩庚代表的肯定不是现在的年轻人,而是年轻时的徐克。 在这一点上,徐克和姜文这一些导演都有相似的地方,虽然他们清醒地认识那个时代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时代,但是那个时代确实是一个很容易让年轻人留下激情回忆的年代。 所以徐克很好地掌握了如何释放影片的价值观,他没有夸大,也没有反省,他就是尽可能地还原这部电影带给观众们的第一反应。共产党员在组织的信任下,勇闯虎穴,全歼敌匪。 甚至说,他还略微收了一点,把杨子荣身上的匪气又遮盖上了一层,毕竟现在的公共媒体上几乎不允许任何太过出格的形象。所以在这个黑帮古惑仔在屏幕上层出不穷的年代,影片里面的九金刚 杨子荣稍有太正常了。 3、表现。 让年轻人来看,这部电影是一部动作场面相当劲爆的战争片。年轻演员的出镜可以很好的得到同龄人的共鸣。而从父母的口中也可以得出不错的回馈,他们当然也喜欢炫丽的画面,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炫丽也没有打乱林海雪原本来的面貌。 其实这样的翻拍比起那些所谓的重新解读,寻找一个自己内心深处的“杨子荣”等等要好的太多。

八音影评 | 做有态度的影视评论 | 2016-08-31 10:07

红色经典醉心演绎

《智取威虎山》,选自曲波老师的小说《林海雪原》,是当年响当当的“八个样板戏”之一,曾被演绎过无数次,搬上银屏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笔者今年三十多岁,依稀记得小时候,看过《林海雪原》的电视剧,只留下一片白茫茫的雪原的印象,但在父辈和祖辈记忆里却大相径庭,对他们来说这是一段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在他们那个缺衣少食、精神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的岁月,《智取威虎山》就是一道文化大餐、文化盛宴,比现在的大片还要流行、还要火爆,到了全国皆知的地步。 《智取威虎山》中有几个关键人物,杨子荣、少剑波、座山雕,尤其是杨子荣,这个人物塑造成功了,整部影片就成功了。 杨子荣(张涵予饰),侦查排长、孤胆英雄、显著标志是一脸大胡子,熟悉土匪黑话,典型的双重身份加双重性格,穿上军装就是接地气的解放军,套上皮袄就化身成常年盘踞在威虎山的土匪,通过一己之力,里应外合,完成碟中谍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张涵予属于大器晚成的演员,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本行是专业配音演员,一直是“先闻其声、不见其人”,先后为《特洛伊》、《沉默的羔羊》、《拯救大兵瑞恩》、《指环王》等大片配音,说起来也是半路出家,从事配音十六年后开始拍电视剧、电影,直到2008年,凭借《集结号》中的出色发挥开始暴红。他和科班出身的演员还不一样,科班出身的演员表演没问题,欠缺的是生活的阅历、历练,所以表演起来不活、生硬、死板、不灵动;张涵予却大不同,有了生活的老师做向导,加上自身的后天努力,人物的原型、精髓,把握准确、驾轻就熟、灵魂出演,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跃然纸上的剿匪英雄杨子荣! 少剑波(林更新饰),代号“203”,团参谋长,剿匪小分队的队长、大脑、灵魂,青春又朝气、聪明又智慧,带领全队,克服困难,历尽艰难险阻,完成一个又一个艰巨的任务。林更新属于偶像派,成名于穿越剧《步步惊心》的十四阿哥,一直以高大、俊朗、型男著称,典型的多面手,塑造了各种“新”:《狄仁杰之神都龙王》里的“武侠新”、《痞子英雄之黎明升起》里的“警察新”、《同桌的你》里的“青春新”。饰演的少剑波,总的来说,年轻有余、英气不足、尽管脸上带些沧桑、机智、果敢,但过于年轻的脸庞还是出卖了他,缺乏领导的气势和能镇得住场面的决绝。选他出演,更多的还是考虑到他的人气旺盛,能多吸引一些“新粉”观看。 座山雕(梁家辉饰),威虎山的匪首,妄图通过先遣图,集结人马、军火、黄金,成为东北匪王,终被杨子荣击毙。笔者认为,这是塑造的最失败的一个人物,光看他的脸根本看不出是谁,有可能是张三,也有可能是李四,直到结尾出字幕时才茅塞顿开。本身梁家辉的演技毋庸置疑,多年的老戏骨了,没得挑,主要是影片里的造型过于刁钻、凶狠、抢戏,才将他的光环完全压了下去。 总的来说徐克导演的新版《智取威虎山》是成功的,处处体现了新意,用现代化、高科技的手段重新演绎了这部妇孺皆知的红色经典,笔者还是头一次见到这么多中年夫妻、老年伴侣一同坐进影院,追忆青春,在此也期待更多的红色经典能早日搬上银幕,以飨观众。

电影拉片——《喜剧之王》

拉片,是一种反复观看,暂停,慢放,逐格观看电影的,神经质的观影活动。

这种观影活动,不是为了发现剧作,表演或者主题的秘密,那些秘密要么可以从剧本获得,要么多看几遍就成了。

也不是为了获得更深更爽的观影感受。我会重看好多遍《狂暴之路》的飞车或者《黑客帝国》的锡安陷落,或者《迷恋》中阿佳妮的诡异床戏,更别提《我唾弃你的坟墓》中强暴和复仇场面,甚至《马大帅》里所有范伟出演的段落,这都是非常健康爽快的,愉悦身心的精神活动,但这些都不是拉片。

拉片的目的是为了发现电影导演的秘密。

电影导演的核心秘密是视听语言(蒙太奇)。即,他是如何用影像,来分解和重组时空的。听起来很高科技。其实就是,他是怎么拍的。

而不是,他拍了什么。

拉片容易走入的误区是,去拉剧情,表演,美术等内容层面的东西,而不去聚焦内容下面那个,电影的基本形式架构——视听语言。

视听语言是电影导演的底线,核心技能,基本内功,你叫它什么都成。反正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我称之为“小无相功”,掌握小无相功,就可以运转少林七十二,不,7200门绝技,或者天山折梅手,所有表象(剧作,表演,美术,音乐),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运转,也必须在这个平台上运转。

极端一点说,如果一个导演的视听语言是平庸的,那么内容的深刻就是可疑的,或者不能持久。

但是,并不是说,只有大师艺术电影中,才有视听语言的创造。

哪怕在最通俗的商业电影中,也有视听语言,也有导演的秘密。为了证明这一点,拉一小段大家耳熟能详的片段——周星驰的《喜剧之王》中,“一夜情之后”。

张柏芝看到周星驰留的钱之后,以为周只是把她当小姐,于是职业化地告辞出门。

非常漂亮的前后景关系镜头,简洁明快。

切过来下一镜,张柏芝已经在门外。靠剪接省掉了开门,走出门的过程。这份跳跃性的快速已经让我吃惊。影像效率极高。

这个镜头更让人吃惊。周星驰已经在窗前隐蔽处窥视——没有交代他何时起床来到窗前!这是非常重要的领先观众的时刻!我们感到小小的惊讶。来自于视听语言的惊讶。因为导演呈现的顺序和节奏。

同时,这又是一个前后景关系镜头,拍得精准。没有台词,就靠窗上铁栏形成的空间关系,那种爱的试探和瑟缩的心态,呈现无碍。

她走了。他回头面对镜中自己。悔恨与不舍。注意即便这时,导演都没忘带上人物的生活细节,那些照片与人物表情形成有趣的张力。这不是对着脸拍表演的电视剧,这是电影的视听语言。

这是更让人震惊的跳跃。从他的脸直接跳到她的脸。移动镜头,她走了。两种落寞的表情。我们以为就这样结束了,没想到很快,就在同一镜头内,跟着她走的方向,移动摄影把他移了出来。

这是这个镜头的落幅。这是长镜头的调度能力,但又干脆利落。剧情的起伏,直接用视听语言呈现了出来。

上面几镜是简单的正反打,不讲了。这是导演没什么办法的时刻,那就按照模式拍。很正常,谁也不可能每时每刻都能做到用影像的创意和变化。

又来了!这个镜头就厉害了。她走出画面,本来只是一个交代动作的过场镜头。没想到导演在她出画后并不停止,而是在同一镜头内用小升降抬起画面。

成了这样!这是干什么?又没有表情,在拍什么?拍海浪啊。拍海浪干什么?心情。用海浪来呈现周星驰的心情。我第一次看到这里极为震惊。这是艺术电影啊。

心情还未平复。立刻切到海边公路,有一个简洁明快的关系镜头。太快了!太帅了!省了多少无谓的过程!他出门,下楼,奔跑,都不讲,一个心跳之间,他就追上了她。观众感到的是一个又一个惊喜。

她故作轻松。

他在犹豫。

跳切!让人惊喜的跳切!这个犹豫的呈现,也不是完全靠表演,而是靠一个跳切,来表现他的犹豫。这视听语言简直不要太帅。

终于表白。这关键的时刻,关键的一句话,接下来导演会怎么呈现,只靠他和她的表演?这是整个段落的导演嘴大考验,视听语言能否放射电影光芒,就在这一刻。

居然是跳一个两个人都没有表情的全景背影!!谁分的镜头?谁的小无相功?周星驰这么牛吗?然后

镜头越过他,向她冲去。这句表白,我养你吧,直接化为一个运动镜头,向她冲去!这感动无以言表,所以只能以影像呈现。这就是电影,这就是MOVIE。

原来越近。

越来越近。这温柔的表白,她会如何回应?所有戏剧,悬念和感动,全化为影像。

动人心魄的回头。不是演得有多好(演得当然也不错),关键是这个镜头顺序,影像铺垫到这一刻,谁演(只要是自然的电影表演),都是动人。

唉,居然是这样。时机已经消失,接近如此不易。

她走了。他黯然神伤。这次终于是这场的结局了,镜头很长,她出画后,他呆立不动。这个景别和之前这个场景的第一镜一模一样,也在影像上暗示,结束了。

(当然没有结束,最大的打击即将到来)

如果说上一个画面观众还存着万一之想的话,这个车窗移动镜头,离开了刚才他的家,明确无疑地告诉我们,这场结束了,他们没能相爱。

我们终于放下了警惕,准备下一场戏。

导演骗过了我们。直接给我们的心灵重重一击。

她已经哭成狗了。

我们猝不及防。瞬间被震惊,打动。

这是极简练,极准确的视听语言。这是领先观众,骗过观众,实施突然打击的电影手段。这是天山折梅手。

注意!如果切过来不是直接呈现哭到中途的状态,而是从零哭起,就全完了。我们有了防备,就不会感动了。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这是乾坤大挪移。

演得好吗?合格。够真。能演到这个程度的,太多了。但能把镜头分到这个程度,用视听语言把演员托举起来,到达移情巅峰的类型电影,并不多。

这就是拉片。

这么拉片,就能发现电影导演的秘密,也可以自己做电影导演。

ps:作者杨超,代表作《长江图》《旅程》,毕业于北影导演系。

周传基:读解一部影片的几个方法

下面是周老先生的提示,写影片分析时可以参考:

第一遍,先看光,每个镜头中光是怎么用的,下一个镜头的光有什么变化,有没有投影的变化,有没有黑天白天的变化,有没有阴天、下雨; 第二,空间有没有大小的变化,大房间,小房间,有没有室内室外的变化; 第三,听声音,是同期还是后期,每个镜头中有有没有表现出的音空间来,它是什么样的,下个镜头的声音空间感有什么变化 ; 第四,背景是什么,与前景的关系,它怎样变的(这是透视关系); 第五遍,有没有运动,是画面内的被摄体在运动,还是摄影机在运动,是水平运动(左右横移)多还是纵深运动多。 第六遍,有没有用变焦,它是准确地表现了两个人物关系,还是造成了错误的关系。变焦用得多不多;摇镜头有没有增加新的信息或含义; 第七遍,运动的动与静的关系,是前景有运动,背景没有;或是背景有运动,前景没有;或是前后景都有,或前后景都没有; 第八遍,剪辑点在哪里,起幅的画面是怎么样的,落幅的画面是怎样的,如果是一个人在跑,注意起幅的人体造型好不好,好与不好,看的时候有什么不同;是用切换多,还是用叠化多。 第九遍,在一个镜头中人物的调度是怎样的,有没有第四面墙的舞台处理(即所有镜头中的人都排成一排面向摄影机,就象幼儿园里的排排坐,吃果果。)演员的单独表演也是力求面向第四面墙? 第十,音乐用在哪里;有没有主题歌,有作用吗?音乐与人物动作(或称表演)关系,音乐与摄影机运动的关系,音乐与色彩变化的关系,音乐与对话的情绪及节奏的关系,音乐与自然音响(即噪声)的关系等等 第十一遍,如果是故事片,情节的转折点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现的,是用嘴皮子说出来的,还是无声的段落,如果是你的话,你能用无声把这一段落表现出来吗? 第十二,画面上人物关系的变化,有变化,还是没有变化,A在整个镜头里始终站在B右边,就没有走到B的左边去过,等等; 第十三遍,画外空间是怎么用的,是作为画面内的空间的延伸,还是另外一个非叙事的空间; 第十四,对话写得是否生活化,还是舞台腔,好念吗? 第十五,每个镜头中人物都穿什么颜色的服装,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有没有色彩的调度,即作为流动色彩来使用; 第十六,道具的时代,地域,民族,文化方面准确吗? 第十七,时间上是否用闪回,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现的,合理吗? 第十八,用长镜头吗?最长的镜头有多长,你感觉是长,还是没有实际那么长,这个长镜头内的人物关系是怎样的。全在画面,或者是一个在画内,一个在画外(正反拍不算内)。 第十九,人声,是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男低音这样的搭配吗? 第二十遍,特写是作为情节中的视觉重音来用的吗? 第二十一遍,全片的声画结合如何,有精彩的地方吗? ………… 等等 周传基:电影学习方法经验介绍 关于学习电影的方法问题。说来很简单:动手,动手,动手。 电影是视听艺术,不是文字取胜,而且是恰恰相反,文字作用不大。 作为个人修养,那些积累了几千年的文化艺术经验的传统艺术形式是不能忽视的。 比如说,女高音(不是指唱,而是指音域)与长笛的音色关系,男低音与巴松的音色关系是怎样的。虽然各有各的看法,但是至少有某种独特的关系。 在一个段落里,线条、形状、轮廓、色彩的变化,人声、环境音响、音乐的变化,运动的变化,等等合起来是一个什么效果呢?多一格,少一格的效果是怎样的呢。某一句话,那人物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站在什么颜色的背景前说的呢?如果在创作的时候你还要有意去考虑它,那恐怕已经太晚了。我再重复一遍,画家在作画时,已经不考虑他的调色板了。 从我们做的许多作业中大家可能已经感觉到这些问题了。 对电影表现手段的处理可能比音乐还要复杂。 我建议大家少看书,多看银幕,多做作业。不会画,也关起门来偷偷地画两笔,音乐修养不够,弄个电子琴来练练。找点儿感觉。 很多作业是可以自己出题目的。一个问题从不懂到懂的过程就是一个好作业。但仅仅懂了还不行,还得练手,有意识的多做两遍。熟能生巧,这个经验在电影电视里是行得通的。但是如果是错的东西变熟了,那就生拙了。我在课堂教授中有过这个经验。有人不把特写当视觉重音来用,习惯了,因此他的感觉是什么地方都用特写 那才舒服。 现在给大家介绍一个学习的经验。 我年轻时的工作中有一项是专门为影协会员,制片厂和中央首长们口译外国影片,连下了班都没有什么休息时间。那叫侍候人。午夜翻完片子,请你吃两块桃酥一杯茶,汽车送回家,那是最高的待遇了。如果是白天,多远的路也得自己骑自行车。那时没有电视,可是连看带翻我年年都看三百六十多次电影。一部影片可以重复译上八九遍,最高纪录是一部影片看了三十五遍:我最喜欢的苏修影片《士兵之歌》。记得有一次(那时我已经是右派,被发配到资料室打杂)领导 找我去谈话。说是给我一个光荣任务,让我口译《公民凯恩》,没有剧本,声带质量很差,自己想办法。要知道,只有十三级以上的干部才能看这部影片。可是翻译任务交给我这个右派,多光荣!我就是这样硬着头皮翻电影,可是我学会了利用这样的机会重复读解。这就是读电影(书)。 后来更找到了有效的窍门。那就是每翻一次影片只研究一个元素。第一次看全面的,除了翻译对话外,就象普通观众那样,不加分析地傻看,找感觉。第二次只看光是怎样处理的,没有看清楚,第三次再看一遍光,第四次找摄影机及人物的调度,有时要看两遍,还学会在黑暗中画下来,第五次找剪辑点,第六次看演员表演,第七次只听音乐的用法,第七次听环境音响,第八次看色彩等等,画的时候用一个固定大小的本子,感觉得到四框,摸黑就能画出来,或者是画纵深透视,或者是画平面调度。这可不能急于求成。时间长了就养成一种视听记忆的习惯。 记得有一次到上海,吴导让我看他新拍的片子。看完后我当场就给他提出一些意见,每个意见的镜头都说得非常具体。那位副导演问我,怎么会比场记记得还要清楚?他们不知道这是十五年的专业读解训练练出来的。 别忘了,当时是没有条件,现在家里就有电视机,录象机,一年可以看七八百部片子。但不要追求数量,比如计算自己一年看了多少部外国影片。重点不在多少部, 不知道你们不没有这样的经验。我们在中学时,英语语法学到什么地方,比如说,完成式,那这个星期的英语造句练习就是完成式。我们现在讨论空间,你就专看空间,并且找出不同国家的影片来,看看他们的空间处理是不是一样。讲幻觉,你就试着做出幻觉来。不要傻到去否定它。 我经常瞎想瞎做。我做过一个幻觉的试验。取一个人脸的特写,找到眨眼的地方。先按原来的用,让观众看见她眨眼。然后取出她完全闭上眼的那一格,把它延长为二十四格,再取她完全睁开眼睛的那一格,也延长为二十四格。把这两段接起来,也就是说,闭眼的那个画格和睁眼的那个画格直接接起来,没有眼睛睁开的动作的中间过程,但你却感觉看见睁眼的全过程。你感觉看见了那个中间过程。这是我在利用你的记忆中生活经验,只让你看见头和尾,你的心理就很自然地根据生活经验把中间过程补了起来。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做心理补偿。心理补偿是电影剪辑的原理,中国的电影剪辑基本上不懂得这个规律。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